伯明翰是多種族城市,地方政府及組織有意推廣共融及包容的環境,偶爾為政府部門及非牟利團體提供社區發展的培訓。我曾從事社會工作,對於這方面興趣濃厚,也期望了解更多伯明翰社區,於是參加了名為《社區建設》的一天培訓課程。它由當地彩劵基金資助,除了社區團體,也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與。這是我首次在英國參加類似香港的「社工培訓」,心情興奮。

參加者大都來自非牟利團體,隨機分組而坐,每組五六人,共有八組。我的組別有六人;三位來自協助就業及退休的政府部門﹝Department of Work and Pension﹞,一位任職印巴互助組織的年長印巴裔男士及一位在華人社區中心工作的香港女士。上述政府部門的職員主要協助父母尋找工作,家庭有需要時為他們申請生活援助金或是失業救濟等。印巴組織的服務對象是南亞裔人士,負責人稱定期舉辦嘉年華活動,加強南亞裔連繫。與我特別投契的當然同是香港人的華人社區代表。她的組織位於市中心,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服務對象除了是中國華人外,也有台灣、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華人。近年更多了香港人加入該會。她在這裏任職數月,發現年輕的華人,尤其香港人,跟上一代華人需要的服務有明顯差別;例如翻譯服務,香港人大都能夠聽講英語,他們需要的又是另一些服務。

課程主持人有三位,輪流帶領不同環節。第一個問題是「優良的社區具備甚麼元素?」然後小組討論及解釋。主持人又要求我們在有限的資金下,設計一個社區活動。大多組別是構思多個攤檔;推廣不同國家的美食、手工藝品,及設立醫療健康檢查站等。有些組別構思二手貨品;例如小型傢電、書籍、CD等,交易市集。我特別喜愛其中一組的意念;輪流到訪鄰舍的家。屋主分享他的飲食習慣,烹調家鄉菜,及分享他和家人的生活趣事。英國人的屋子普遍寬大,能容納十人的小組人數實在容易。這活動促進鄰里之間的了解,意義非常。

這次令我重溫讀書時的「社區發展」內容,原本拋諸腦後的「充權」及「社區需要」重新活躍起來。最重要是燃起我對這城市的好奇心。@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