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專文討論台灣在半導體和AI領域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地緣政治風險促使各國政府加強本土晶片製造,但台灣在這一領域的優勢短期內難被取代,因此保護台灣的穩定和自主,對全球科技產業未來至關重要。

瑞士「新蘇黎世日報」駐東京資深記者科林(Martin Koelling)日前以「半導體生產多元化無解:沒有台灣,就沒有人工智慧」為題,專文報道台灣科技產業與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全球。

作者首先以Intel(Intel)、超微(AMD)等美國半導體企業高層來台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及引用輝達(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台灣和輝達的合作關係,建構了世界人工智能基礎設備」的聲明為例,解釋當前台灣在全球AI領域的關鍵地位。

而在台海危機下,各國政府也擔憂高度依賴台灣供應鏈的同時也伴隨「沒有台灣,全球晶片和電腦供應鏈就會崩潰」的風險。

科林指出,台積電是高階晶片的主要製造商,控制了全球約三分之二的7納米以下製程晶片市場,且在AI開發者依賴的更高運算力和更低耗能的新一代晶片中,市佔率接近90%。

鑑於中共威脅,全球對台灣晶片的依賴使各國政府感到不安,因此紛紛努力增加本土晶片生產能力,以減少對台依賴,德國近年來成功吸引Intel和台積電在當地建廠,就是致力於實現晶片供應鏈多元化的例子。

然而AI的興起可能會讓這種努力白費。

科林認為,台灣當前AI供應鏈生態系統高效且全面,涵蓋了從設計、製造到供應等環節,除了台積電,還包括電腦製造商如宏碁(Acer)和華碩(Asus)、顯示卡和伺服器製造商技嘉(Gigabyte),以及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MediaTek),這些企業也都在各自領域於全球市場上佔領先地位。

此外,台灣還擁有像台達電這樣的關鍵供應商,其在能源管理、直流轉換器和數據伺服器冷卻系統方面的關鍵技術,確保了數據中心和AI系統的高效運行。

掌握關鍵技術與AI供應鏈生態系的完整性,使得即使處於中共軍事威脅風險,國際科技大廠對台灣的投資不減反增,例如輝達預計將在台灣新建兩座AI超級電腦,超微也正計劃在台打造研發中心,未來全球只會更加依賴台灣的技術和生產能力。

文章最後指出,日前總統賴清德承諾將台灣打造為「AI島」,但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其實已有很長時間,南韓三星電子很難從台積電手中搶走客戶、Intel和日本晶片國家隊Rapidus也還需要證明他們具有足夠的產能和價格競爭力。

除了把3納米技術帶到美國,台積電最新的2納米製程與大部份產能仍留在台灣,AI晶片製造相關人才和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統更無法短時間被任何國家取代,更不用說台積電總部對海外其它國家新工廠營運的重要性。

因此,防止中共接管台灣攸關各國切身利益,保護台灣的穩定和自主,對全球科技產業未來至關重要,因為如果喪失了來自台灣的技術和知識,不僅半導體產業會受到嚴重威脅,就連當前全球重視的關鍵AI領域也將陷入困境。

(轉自中央社)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