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生的NVIDIA (台灣與香港譯為輝達,中國大陸譯為英偉達) 行政總裁黃仁勳上周抵台後掀起一陣旋風,他不斷在各大夜巿、餐廳被民眾「野生捕捉」到,而且幾乎來者不拒,態度親民。在談及台灣在科技產業的重要性時,更直言「台灣是全球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但這番說話一出,立即觸動中國一眾小粉紅的神經,紛紛喊要抵制輝達,呼籲轉用華為產品。 

但亦有內地網民清晰指出,要發展人工智能 AI,NVIDIA顯示卡根本無可替代,而且頂配版本因為美國制裁也不給大陸用,抵制不了。事實上NVIDIA在AI 晶片市佔率一度高達九成,而他們的晶片生產都是交給台積電代工,所以黃仁勳說台灣是最重要國家,對NVIDIA來講亦是事實,也反映他們是全球少數跨國企業中,那怕在地緣政治衝突下亦無懼中國封殺。 

NVIDIA股價在業績公布創出新高,並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價值第二大企業,黃仁勳最近到訪台灣,他在5月底回答媒體提問時,多次以「國家」稱呼台灣,直指「台灣是全球最重要的國家之一,處在電子產業的核心,電腦產業的發展也是因為台灣,所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國家。這番言詞指出擁有「護國神山」台積電與晶片業供應鏈的台灣,為當今AI世代重要的一環,同時亦引起部份中國網民反應。 

NVIDIA之所以如此重視台灣市場,甚至無懼中國封殺,反映這個科技產業之爭,亦即是外界所說的「晶片戰爭」,就是「贏家通殺」,而台灣在過去10年在台積電引領下,成為全球科技最重要地方,亦成為30年前的亞洲四小龍大贏家,但相反香港曾經作為四小龍龍頭,這幾年卻一落千丈,到底還有沒有本錢重新攀上高峰? 

可以肯定的是,NVIDIA、高通公司和蘋果公司等美國企業設計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晶片。但近幾十年來,這些晶片的製造能力絕大多數都在亞洲。根據最近的一項對於到2032年的預測,韓國和台灣這兩個亞洲晶片巨頭將在關鍵領域保持優勢,包括先進製程邏輯晶片生產和存儲晶片。 

韓國和台灣政府也保持著對晶片行業的大力支持。今年5月,韓國政府宣布了價值190億美元的晶片產業扶持計劃,規模較前提案增加了一倍多。去年,台灣頒布了政府激勵措施,包括研發費用享受25%的稅收減免,這些稅收優惠的申請現已向本土公司開放。 

近日中國也宣布通過國家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籌資數百億美元資金,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產業基金,令這場半導體之爭愈發激烈。但在美國的限制之下,儘管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中國短期內可能還難以在高端晶片市場跟台灣和韓國展開競爭。 

回顧台灣的半導體市場發展,在50年前台灣進行產業轉型,優先發展半導體。去年,晶片約佔台灣出口的五分之二。台灣今天的半導體叫「護國神山」,這個稱號是在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出來的。2015年的時候馬英九擔任總統的尾聲,台灣那個時候半導體業陷於一遍低潮,「茂德」破產然後內地的紫光企業來台灣,幾乎連台積電都要併購,台灣那時候科技界士氣非常低落。 

那麼後來台積電叫「護國神山」,甚麼時候開始的?應該在2019年前後,在蔡英文主政年代,對台積電發展提供大量支援,由土地、電力、人才甚至補助,台積電的格局慢慢就出來了。台灣匯聚了通過高速鐵路、科技園區和晶片工廠聯繫起來的一系列產業中心。據台灣經濟部稱,工程師每天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排除故障。 

今天的台積電下一代2納米工藝晶片計劃於2025年首先在台灣量產,預計2028年在美國投產。台積電還在先進封裝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先進封裝是一種將晶片堆疊在一起的關鍵技術,用於生產支持OpenAI的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的晶片。目前,台積電的所有先進封裝工廠都位於台灣,佔全球高階晶片市佔率九成,單一工廠的投資逾200億美元,為史上最昂貴的工業是難以複製,有美國的國家安全顧問形容,如果台積電出了問題,則整個全球電子行業基本上都會出問題,美國將損失每年以萬億計美元的經濟價值。 

在台灣剛舉行的Computex展覧,黃仁勳已是連續兩年親自出席展覽,今年連AMD董事長蘇姿丰及英特爾、高通及ARM高層亦有出席,正是突顯今天台灣在「晶片戰爭」中特殊地位。相反香港曾經也是半導體工業重鎮,但90年代之後,整個行業就變得幾乎完全消失。 

在Chris Miller 近年撰寫的最重要一部講述半導體及晶片發展的巨著《晶片戰爭》(CHIP WAR),其中有一章「電晶體女孩」,講述的正是美國組裝半導體的成本一直趨升,為了節省成本,半導體企業開始將組裝工程分散到遠東,其中香港成為其中一個熱門地點:在60年代九龍灣的恆業街,由於鄰近當時啟德機場,快捷半導體將組裝工序由加州轉至九龍灣廠房。在1963年工廠營運第一年,就組裝了1.2億個裝置。之後摩托羅拉、德州儀器也迅速跟隨。 

直到1990年代,香港仍然有一定的競爭力。但隨著90年代以後金融及服務業變得獨大,政府又缺乏支援及支持措施,香港的半導體行業在缺乏政府支援及資金支持下續步得式微。 

在2000年左右全球刮起一陣「高科熱」,當年香港科技界一度又在盛行,但很快又變成「High Tech 揩嘢 (指易虧本)」,很多所謂科技項目最終又變成地產發展,最終香港仍然無法像台灣一樣產生像台積電的「護國神山」。想不到的20多年後,在習近平呼籲發展所謂「新質生產力」的號召下,政府近年又大力投資創科發展,一批富豪投入要在香港搞晶片設計及半導體組裝,只是在美中貿易戰升溫成更強大的晶片出口管制下,高階晶片已被禁止向中國及香港出口,加上香港人「急功近利」的價值觀,以及缺乏人才配套,恐怕最終卻是失敗收場。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