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何時邁向貿易戰備受關注。有消息說,歐盟已經確定中國電動汽車獲得高額補貼,將徵收反補貼稅,但為避免影響歐洲議會選舉,所以推遲關稅決定至6月10日。
多家媒體報道,歐盟官員本周告訴中國汽車行業,歐盟打算對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同時,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等官員本周在歐洲各國奔走,敦促歐盟撤回加關稅的動議。
彭博社引述一位知情人士的消息說,王文濤致信歐盟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威脅要對歐洲航空和農業行業採取行動,凸顯北京對歐盟加稅預期的沮喪感。
另一方面,北京又在搖晃橄欖枝,稱中國航空公司正在尋求從法國空巴購買一百多架寬體噴氣式飛機。
歐盟加徵關稅決定將在6月10日公布
歐盟委員會2023年10月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按照引入關稅或配額等臨時救濟措施的規定,歐盟委員會應該在發起反補貼調查九個月之後(也就是2024年7月初)宣布結果。
通常,歐盟委員會會在相關截止期限到達一個月前,向各成員國報告調查結果。
因此,歐盟本預計在6月5日做出一份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進口關稅的清單決定,並通知各成員國。
鑑於本周是歐洲議會選舉周。為避免影響每五年一次的「歐洲大選」,歐盟將推遲宣布關稅決定至下周一(6月10日),也就是選舉結束後。
選舉從周四(6月6日)開始,到周日(9日)結束。歐盟27個成員國大多數會在周日投票。
據《明鏡》5月底援引布魯塞爾圈內人士報道,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基本已成定局。調查已得出明確證據說明中國車商獲得高額補貼,尤其是在能源消耗方面。
專家估計,對中國電動車的稅率將在目前的10%一般關稅的基礎上,再增加15%到25%。此外,將依據生產商從政府所獲補貼的多少,以及其對歐盟委員會調查的配合程度,來決定最後稅率的高低。據透露,比亞迪和吉利這樣的製造商可能面臨較高關稅。
消息:歐盟官員會中國車商 通知加稅
包括彭博社、《南華早報》本周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說,有歐盟官員6月3日告知中國汽車製造商,預計歐盟委員會將從7月4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
據悉,中歐雙方6月3日在布魯塞爾會面,並就反補貼調查舉行了聽證會,中國企業正是在這次聽證會上被告知此事的,但未對外透露關稅稅率。
《南華早報》說,受影響的中國企業已就歐盟委員會擬加徵關稅一事,尋求法律諮詢。
有分析說,這一臨時性關稅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而言將是一大衝擊,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成本。
從流程上看,接下來歐盟委員會將同中國車商和歐盟成員國進行協商,直到11月初臨時性關稅正式生效,變成永久性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將在這段時間同北京就其對電動車行業的補貼進行談判。
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5月曾表示,將與北京討論如何消除歐洲車商在競爭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她同時強調,必須要避免發生一場貿易戰。
目前,中歐雙方都存在一些變化因素。
對歐盟來說,即將上任的歐洲議會成員(7月中旬上任)將在未來四個月內對之前議會做出的任何決定進行確認或修訂。因此,本周的選舉結果將對中歐地緣政治和經貿關係帶來甚麼潛在影響,令人拭目以待。
同樣地,馮德萊恩的去留也備受關注。她需要在這次議會選舉中成功連任,並被再次推選為主席。
此外,北京是否會立即採取報復措施,還是繼續向歐盟各國施壓,希望能夠說服足夠多的國家反對最終的永久徵稅也未可知。
中國電動車衝擊市場 給歐洲造成70億歐元的年損失
在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後,歐洲將成為中國車企比亞迪、吉利和長城汽車等公司的誘人目標。
2023年,中國品牌在歐洲銷售了35萬多輛轎車和SUV,主要是電動汽車。上汽集團的MG(上汽名爵)以23.9萬輛電動汽車(主要是電動汽車)領先,約為2022年總銷量的兩倍。
比亞迪2023年在歐洲銷售了約1.6萬輛電動車,並正在大力推廣歐洲銷售。比亞迪已宣布計劃在匈牙利建廠,實現電動汽車本地化生產。
滙豐研究在報告中表示:「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發展迅速,去年其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翻了一番,達到7%,我們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0%。」
投資研究公司Evercore ISI在2024年早些時候的報告說,中國汽車製造商每年的產能為4,000萬輛,國內銷量僅為3,000萬輛,這促使中國積極尋找新的海外市場。Evercore ISI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佔據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10.1%。
中國電動汽車價格便宜,可低至1萬美元,而歐洲電動汽車的價格,即使是「經濟實惠」型,起價也在2.7萬美元左右。
2023年,德國保險公司Allianz的子公司安聯貿易表示,到2030年,除非歐盟採取行動提高關稅、加強電池和其它技術,或說服中國在歐洲生產汽車,否則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每年可能使歐洲汽車製造商損失70億歐元(77億美元)的利潤。
另一方面,汽車行業對歐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吸納就業領域。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汽車行業為1,300萬歐洲人提供了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其中包括240萬個製造業崗位。
中國產能過剩讓全球頭痛 「我們無法消化那麼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日前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中共領導人寧願使用更多的政府支出來支持生產,也不支持消費需求,這是很奇怪的。
「我們無法消化這麼多,不是中國想要出口多少、世界就能接受多少。」克魯格曼說。
除了電動汽車,中國的其它製成品也在繼續增加出口,部份原因是國內經濟放緩和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中國企業鋼鐵、水泥、太陽能電池板和其它產品過剩。
連一些南美國家也對中國鋼鐵徵收關稅,還有其它國家也打算仿傚。
美國在對華貿易不平衡問題上長期表示不滿,認為中國出口的太多,進口的太少,造成貿易赤字太高。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等官員譴責中國產能過剩。但北京不承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稱是因為外國企業不如中國企業競爭力強。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Rahm Emanuel)本周稱,北京對製造業的補貼正在給所有周邊鄰國帶來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