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約車平台「滴滴」宣布來港,過去兩年香港餐飲運輸等民生行業加速大陸化。移民潮、境外消費熱、大陸特種兵窮遊及專才跨境上班令本地消費進一步收縮,一般民生行業如餐飲及運輸業本已僧多粥少,中資反而逆市攻港,未來香港民生行業或隨時出現資本人力大換血,中國打工仔聞之色變的「內卷」恐將深入影響香港民生行業。

「內卷」指社會無法向外發展,只能向內發展,進而引發各種內耗和過度競爭,所有人都參與其中,同時也都是受害者。 香港的士(的士)業界負面新聞頻傳,不僅大陸遊客在小紅書上的負評持續發酵,本月網約車平台高德及滴滴也宣布來港「搶客」,港府隨即宣布將在7月由運輸及物流局就網約車立法提出報告。

類似的中資網上平台來港已非首次,美團(3690)旗下KeeTa去年10月外送地區覆蓋至全港。據Measurable AI資料顯示,今年首季3個月KeeTa市場份額已達44%,成全港第一,超過原有競爭者Foodpanda(35%),Deliveroo(21%)的市場份額。大陸傳媒「知危」的報道引述香港外賣員阿樂接受採訪時所說,美團大手筆向車手、商家及消費者補貼,此外更將大陸「內卷」一套帶到香港,例如將配送時間壓縮到25分鐘。阿樂表示,「僅KeeTa的加班時間就趕上了Foodpanda和Deliveroo的日常工作時間」,將財力及人力的利用推至極限。

同為中資平台的滴滴,亦有燒錢搶市場的往績。2015年滴滴與另一美資平台Uber(優步.美股:UBER)競爭中國市場,有報道指滴滴當年每個月燒錢10億元人民幣,後期已佔據中國網約私家車85%市場份額、網約的士近100%份額,並於2016年跟優步中國合併。

阿里巴巴集團(9988)旗下高德,月初來港時亦每名用戶每日補貼15港元。

香港的士牌照一直由港資的士車行主導,若今年7年香港政府公布有利網約車的立法,恐怕滴滴將會有如美團般快速攻陷香港市場,整個電召車行業亦出現港資退、中資上的情況。

部份中資進軍香港行業事件簿
行業 企業/人士 事件
交通 滴滴 2024年5月宣布來港
高德
航空 大灣區航空 2020年改名為大灣區航空
餐飲 美團旗下KeeTa 全面覆蓋香港各區一年後,訂單市佔率已達44%
農耕記 2023年9月來港,不足一年已開至第4間分店
木屋燒烤 2024年4月在港開兩分台
蜜雪冰城 2023年進軍香港,今年1月入紙港交所申請上市,4月再開一間分店
和府撈麵 2024年2月進軍香港,否認上市傳聞
醫療 醫生 7日中國大學醫科畢業生合資格來港執業

資料來源:綜合報道、和企業網站、香港政府

香港市場僅750萬人口,經歷動態清零及《港區國安法》後,夜市及遊客消費不復從前。對本地企業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中資湧現,除了本身有規模效應的網上平台以外,需要落地投資的餐飲業亦逆市湧港,中國大陸飲食連鎖品牌包括和府撈麵、木屋燒烤、新京熹、陳鵬鵬潮汕菜、太二老壇酸菜魚、冰雪蜜城等,相繼來港。

香港餐飲業並非高增長行業。據統計處臨時估計數字,2024年首季食肆總收益價值為282億元,按年上升2.3%。但香港餐飲業相較於大陸有價格優勢,例如​​來港的中式藥膳養生麵、和府撈麵進軍銅鑼灣羅素街,《香港01》引述市場人士估計租金為30萬港元,其招牌豬骨麵售價為75港元一碗,需賣4,000碗才抵銷租金,但是相對深圳普遍每碗約30元人民幣,則貴很多。

此外,飲品店蜜雪冰城去年來港,以10元一杯手搖飲品成為熱門話題。蜜雪冰城今年1月在港交所(388)申請上市,根據其上市文件提供的資料,公司旗下門店99.8%為加盟店。公司向加盟店收取7,000元到11,000元人民幣加盟年費,並向加盟商出售原材料。

中資佔香港企業的比例越來越高。香港統計處資料顯示,中資企業開設總部及辦公室的總數,2023年達2,177間,佔香港企業的比例較2020年增加9.6%(見圖),排第二及三的外資日本及美國期間數字大概持平。

香港三大外資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及美國,自2020年起中資在港設總部或辦公室數字持續上升,第二及第三位的日資及美資同期數字持平,中資在港比重及影響力日增。(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大紀元製圖)
香港三大外資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及美國,自2020年起中資在港設總部或辦公室數字持續上升,第二及第三位的日資及美資同期數字持平,中資在港比重及影響力日增。(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大紀元製圖)

另外,今年3月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公布引入25間企業,其中據稱有19間來自中國。本來中資已佔來港外投絕大多數,其餘據稱來自美國的企業,大多數實際亦由中資投資或入股,例如名單中聲稱來自美國的百圖生科,在加洲有辦公室,但該公司由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創辦;另一政府文件顯示來自美國的寬岳骨科、美時醫療及優基科技亦有類似情況。即使政府極力引進外資,25間外企中僅得一間Paycargo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反映外資對投資香港的意欲不高,甚至一度高調來港開家族辦公室的杜拜王子阿里,開幕儀式亦一拖再拖至6月下旬。

香港金融業是香港大陸化的先例,香港股票市場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高度大陸化,2023年大陸上市企業佔港股總市值的76%;IPO融資亦為中資投行主導。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首季中金公司以8.23億港元融資額位居榜首,廣發證券(香港)以7.34億港元位居第二,摩根大通以6.60億港元位列第三。2020年國際專業徵才顧問公司華德士(Robert Walters)曾做一項調查,在香港投資銀行中,香港人的比例已由2018年前的40%降至約30%,中國大陸的員工佔60%的職位,外籍人士佔10%。

過去中資來港主要投資高增值行業如金融及地產,近年加速進軍香港民生行業,甚至傳統受保護的醫生行業,去年香港醫管局不再要求醫生懂廣東話,並批准7間中國大學醫科畢業生合資格來港執業,被香港媒體形容為「換血工程」。KeeTa來港短時間內佔第一,中國傳媒「知危」指「美團卷死香港外賣」,同為共享平台的滴滴來港,若香港網約車合法化,香港的士業恐怕再次面對震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