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傳來谷德昭先生專頁一張照片,說一定要給我看看。照片所見,香港渠務署在尖沙咀開展工程,要改善雨水排放系統,工地外圍了板,上面有兩句不知何方高人度出來的標語:「有埕歲月,此泩不再。」飾演過「對穿腸」的谷先生自言,八個字就有兩個不懂,網民留言笑稱可能要唐伯虎出馬。

我也同意這標語有兩個較深的字。第一是「埕」,粵音唸「情」,即酒埕的埕,指酒甕。台灣人絕大多數也認得此字,因為台北有著名的「大稻埕」,但此「埕」不解盛酒器,而指廣場、空地、庭院,大稻埕即「大片曬稻穀的空地」。但這跟渠務有何關係呢?老實說,就算我認識「埕」字,也不太懂為什麼要這樣寫。

有網民指「埕」是比喻地底的蓄洪池。但蓄洪池可稱為「埕」嗎?這是行內術語?渠務署網站解釋:「蓄洪池是一個管制雨水溢流質量的常用雨水管理方法,其運作原理是將部分來自上游的地面溢流貯存,容許少量水流流向集水區下游。這樣,洪水流量便被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統的容量之內。」埕用來儲酒,蓄洪池用來儲水,作為比喻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有點迂迴曲折。

另一難字是「泩」,粵音「生」——所以那八個字的諧音即「有情歲月,此生不再」,好sad喎——據《玉篇》,「泩」即「水漲也」或「水深廣貌」。八字標語當然是玩諧音食字,無非想說:今後加建了蓄洪池,就不會再有水浸。看得出這標語是花過心思的,有人欣賞作者「有文化」,也有人認為市民看不懂,唔知噏乜。

拋開個人喜好,我嘗試從中文和文學角度評點兩句。很多人見到字書有「泩」字,解「水漲」,就認為解得通、食到字,恕我不敢苟同。這個字莫說絕大多數現代人不懂,就連從前中國文人也極少用(相信也是不懂居多)。用文言文表達「尖沙咀水浸」,難道是「尖沙咀泩」、「尖沙咀有泩」嗎?我夠膽說:無可能。

「雨後水浸」的文言,最常用是「積潦」、「積澇」以及「潦水」(即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的潦水,解「雨後積水」),有時也可用「橫潦」甚或「洿池」表達。你用文言寫「尖沙咀積潦為患」、「尖沙咀潦水浸道」,不管是唐朝的李白、明朝的唐伯虎,抑或清末民初的梁啟超,都明白你說什麼。但「尖沙咀泩」?相信人人都看到皺眉頭。

「泩」其實不是名詞,不能講「此泩」,「明初十才子」之一的王半軒有篇〈園隱雜歌辭〉,其中一段描寫石泉,罕有地示範了「泩」字的用法:

「石泉在白龍岡之麓,決石上注,泩然而停,餘溢所漸,草色光美。」

看懂嗎?「泩」雖解「水漲」,但有別於「潦水」那類名詞,而是指「水漲的樣子」,要說成「泩然」才合乎語法,例如說「積潦泩然」、「泉水泩然上涌」之類。「此泩」是不通的中文。

我一向支持「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也不反對宣傳標語妙用怪字,讓市民多學一點中文,但我覺得用法必須正確(很基本的要求吧?)。以上只是純文藝討論,以事論事,略陳管見,但願不會有人指我「惡意攻擊政府部門」、「唯恐香港不亂」就好。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圖/ 谷德昭FB)
(圖/ 谷德昭FB)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