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9個月來首次重上萬9關口,恒指自4月中起至今,累計升幅逾3,500點。恒指企上19,500點,以4月19日約16,000點起步計,短短15個交易日收復三道「千點關口」阻力,升幅22%,可以確定的是恒指已見了底。

翻查港股市盈率,由約14,000點大約8倍,即是僅次於委內瑞拉股市水平,現在反彈到大約10倍水平,比起歐美日本約20倍仍然偏低,亦低於過去港股15-18倍歷史水平,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今次大升市,似乎真正受惠散戶並不多,身邊朋友甚至財經界都說入市規模不多,很多人即使持貨都並非重倉,又或是以衍生工具入市,真正能賺到大錢的人並不多,現在更是矛盾心態,到底應否再加碼入市追貨還是趁高位獲利?

顯而易見,今次港股升市是受惠三重因素:估值修復、資金推動,以及中央政策支持。正如上面指出,恒指跌穿萬5點時候,估值已跌至近年新低,指數總不可能無止境地下跌吧?而當長線資金特別是由日本及美股換馬的基金,開始看中港股估值低殘,大量流動性就製造資金推動的升市,短期升逾二、三成其實不足為奇。

但真正扭轉港股弱勢的,還是來自中央政策支持,而且顯然是有部署一步步作出「托市」。還記得3月中兩會召開不久,北京已放風要求本港立法會加快為基本法23條立法,更承諾在解決本地「國安短板」後,香港就可以全力拼經濟,惠港措施亦陸續有來。果不然,中央亦信守承諾,的確接連出招救香港經濟,包括有中證監《新國九條》及隨後公布5大措施支持香港資本市場,這是港股的一次轉角市。該5大措施主要目標是增強港股流通性,以及支持更多國企來港掛牌,當港股交易量增加了,成交活躍,外資買賣變得便利。而港股成交量此後也由千億元以下,逐步增加至千億元以上。

而當有關措施支持港股短期內急升至萬8點後,資金一度開始出現疲態,北京即再接再厲醞釀更多利港措施,包括市傳中證監及國家稅務總局等機構正研究減免內地個人投資者經「港股通」買賣港股的股息稅,刺激恒指一口氣再衝上萬9點關口。

恒指升到現在這個水平,可以肯定是萬5點已成為底部,問題是萬9點之後有無力再上?更重要問題是今次港股大升市,能真正把握低位入貨的散戶投資者並不多,很多人對短時間港股急升仍是半信半疑,加上除了股市,樓市仍然是一潭死水,股市反彈有無能力製造足夠財富效應?甚至好像財金官員說的可以改善經濟?

很多手中沒貨的投資者會投訴,港股今個升浪,升得很沒道理。要數內地和香港兩地宏觀經濟層面的壞消息,可以說是路人皆見。最近本港統計處公布了3月的零售數據,按月計大幅倒退7%,終止了連升15個月的趨勢,反映的是在去年初復常之後引發的反彈效應已經終結。

坦白說,我不懂預測後市,不過就相信周期是會重複,所以看歷史數據就好重要。假如判斷沒錯的話,今次港股的反彈,就好像2022年10月底至2023年1月底的那一波反彈,亦是幾乎一口氣完成整個8,100點或55%的升浪,期間只是在首階段急升了超過26%之後,中途出現過一段不夠兩個星期合共不足9%的回調。但之後到2023年,大家都知道股市其實是重新陷入大熊市。

儘管近日不少外資及中資行均調整對港股過分悲觀看法,但「大摩」摩根士丹利卻一直未見表態,直至上星期才發表報告,預期中資股上升動力減弱,建議不要進一步高追指數。大摩解釋,由於環球地緣政治風險緩和,隨着全球投資者對中資股持倉增加,他們由美股及日股分散至中資股的必要性減弱。

大摩又估計,內地消費及房地產市場還需更多時間配合回升,政策轉變的步伐只屬溫和。若投資者情緒要維持現有水平,企業盈利便需展示更多正面訊號。鑑於美國今年為大選年,地緣政治緊張對中資股帶來憂慮。

另外作為長線資金配置重要指標的國際指數公司MSCI,過去兩個季度調整,均大幅剔出中資股於投資名單內,包括上個季度將66家中資企業從MSCI全球標準指數剔出,為至少兩年以來的新高;到剛公布的季度調整,旗艦全球標準指數雖然新納入10隻中國股票,惟剔除的中國股票達到56隻,淨減46隻,是最多股份被移出的市場。兩次MSCI季檢「調動之狠」令市場意外,因之前的4次季檢中,累計只換走了57隻成份股,同時合共新增了113隻成份股,這凸顯了資金撤出中港股市的問題,因為投資者減少對中國的風險敞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持續的金融不穩定、監管不確定性,特別是國家風險的擔憂。

最後一提是外界關注多時的內房政策終於迎來一線曙光,先是上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下達指示要消化存量房及優化增量住房政策,到上星期國務院跨部門工作小組召開會議,推出多項穩定內房政策,包括人行發「三枝箭」撐樓市,包括取消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以及首套房首付比率由20%調低至15%,屬史上最寬鬆的首付。

而真正出「大招」是由人民銀行推出3,000億元人民幣再貸款,連同銀行批貸金額可達5,000億元,用作收購已建成而未出售的商品住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房。

中央終於祭出再貸款這個救市銀碼,方向似乎是正確了,不過這跟市場預期的萬億元級有很大距離,以人行給出的預算只有5,000億元,相對去年商品房銷售逾10萬億元,只是4%左右,資金不算多,何況有研究指出要真正解決「爛尾樓」問題,需要投入資金要多達數萬億元,顯然中央未能夠徹底解除內房風險,投資者要追逐相關板塊時要加倍小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