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年多前爆發的中共肺炎(COVID-19)疫情陸續解封,旅宿業和餐飲業開始復甦,各家餐廳廣告層出不窮,親友的聚餐邀約不斷,於是開啟大吃大喝模式;因此常見前往醫院就醫的患者發生腹痛、腸胃疾病等問題,而膽結石、膽囊炎也不少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說,造成膽結石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與種族、性別(女性比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腸道手術後、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但最主要的成因是飲食習慣。

黃郁創表示,以解剖的位置來說,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分泌的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位在膽管旁,可以儲存膽汁,就如同位在長江旁的洞庭湖一樣,可以調節長江的水量(雨季吸水儲存,旱季則出水)。

所以經常攝取高脂肪食物的族群,膽囊就必須不斷地儲存、收縮,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飽和,從而形成膽砂、膽石。

還有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就是空腹很久之後,再去吃大餐,也會造成膽汁濃縮而過飽和,形成膽砂、膽石,所以要預防膽結石,一定要避免攝取高卡路里、高油脂的食物,並且要三餐定時、定量。

黃郁創提出,如果膽結石患者沒有膽囊炎的症狀,不一定要進行治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臨床上用於溶解膽結石的藥物「鵝去氧膽酸」(Chenodeoxycholic Acid),主要作用是降低膽汁內膽固醇的飽和度,絕大多數患者服用之後,脂類恢復微膠粒狀態,膽固醇就處於不飽和狀態,從而使結石中的膽固醇溶解、脫落,但其療效對東方人並不一定,使用上比較有爭
議。

黃郁創提醒,如果膽結石患者有上腹痛、噁心、黃疸、發燒、畏寒等膽囊炎的症狀,需要使用抗生素和手術治療;手術主要分成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至於用來對付腎臟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ESWL),被證實成功率低、負作用大,目前已經鮮少使用。◇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