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長期推行了一個社會醫療制度,香港現在的情況是整體社會高度依賴公營醫療系統,私營醫療部門能夠分擔的比率其實很低。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香港大部份公營醫療設施,包括醫管局管理的醫院,衛生署屬下的很多診所及綜合分科診療所,其實都已經營運多年,大部份都有結構老化,或設計及設施上未能配合當前醫療衛生科技的尷尬局面。

如果這個局面在短期甚或中期內難以改變,政府推行那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說是「發展」,其實大部份是「再發展」,是要透過擴建及改建,去更新大部份在香港社會承擔著重大責任的主要醫療設施,主要是醫院。現在的很多主要醫院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已經開始營運,結構老化問題嚴重,不斷改建擴建當然必要,全面重建的需要也明顯,確實也需要建設一些新的醫院。

80年代之後發展起來的大型公立醫院,就只有在沙田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屯門醫院、及東區尤德醫院。這幾間醫院,特別是前兩所,都面對着所在的社區內人口急劇增加而帶來的新增需求壓力,實際上都瀕臨爆煲邊緣。

而過去30年發展的新醫院,一般規模都比較細,而且很多都滯後於人口增長,北大嶼山醫院也好、將軍澳醫院也好、北區醫院也好、天水圍醫院也好,其實都難與以前的大型醫院比較,加起來的總病床數字不足2,000張,根本不足以承擔各自區內不斷增加的人口及需求壓力。

政府在2016年及2018推出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之後,幾年之後的今天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狀況及急速惡化。過去幾年,政府雖然根據「第一個十年發展計劃」推進部份項目,但各個項目其實都面對着不同程度的延誤,有一些是因為工程技術原因,也有一些確實是因為政府規劃滯後及撥款未能跟進。

就算有些項目完成了,都未必能夠即時全面投入服務。例如在啟德發展區的兒童醫院已經在營運中,但醫管局能夠抽調過去的人手及配備的設施,根本未能充份運用這所新醫院。還得注意,兒童醫院的規模已經比最初規劃時縮了水,病床只得少於500張。

兒童醫院旁邊的啟德醫院,早在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之前已經上馬,將會是全香港最大的醫院,有2,400張病床及其它日間醫療設施。但現在顯然需要憂慮的,是啟德醫院第一期工程能否順利於2025年完工?就算第一期順利落成,鄰近的道路及交通設施顯然還未完善,令其分擔伊利沙伯醫院責任這個盤算有可能打折扣。以政府現時的財政緊絀現實及醫療人手需求緊張情況來看,第一期那800張病床即使能投入服務,政府是否能夠配置足夠的人手,即時去提高整體醫療衛生系統的效能?如果只是把其它醫院的800張病床及相關人手遷移過去,就可能會變成數字上的零和遊戲。遲一點全面落成,2,400張病床要全面投入服務的話,人手及資源問題,肯定將會是令政府及醫管局很頭痛的另一件事。

政府曾經作出過政策想像,希望能夠說服香港人,接受某種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新融資安排,從而減低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上的財政承擔,可惜這個講法由1993年開始推動,前後經過了26年,才於2019年4月推出了那個我在這個專欄也說過,只「不湯不水」的「自願醫保方案」。醫療融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遲一點再詳細討論。目前的情況是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去推動具有公共財政意義的醫療融資改革。已經推行了5年的自願醫保成效有幾大,公眾也是有目共睹,最多只能說是聊勝於無,甚至可能只是聊備一格。

當政府在醫療融資問題上的討論如此草草收場,已經逐漸好像難以避免之前,政府也曾經作出過另一個相關的政策想像:如果空談醫療融資難以說服公眾,那如果能夠讓公眾在醫療市場有更多選擇,是不是可以改變市民的態度?於是,政府曾經說要推動醫療衛生成為香港的六大產業之一。但如果連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如何成為一個可以吸引外來顧客,帶來大量回報的產業?香港沒有泰國那麼多陽光海灘,如何吸引亞洲區的「大款」來療養休息或檢查身體?香港政府也沒有新加坡政府那麼長遠的視野及能幹的官員,新加坡也早已搞好了他們的醫療融資,新加坡顯然有很成功的醫療旅遊,香港政府憑甚麼相信自己學得來?這個說法,對於對香港醫療制度有認識的人來說,從一開始已經是個笑話,最終也確實淪為笑柄。

於是政府又作出了另一個相關的政策想像,可以透過本地及稅務優惠,鼓勵更多人投資於私營醫院。於是行政會議通過撥出4幅土地,指明是作發展私營醫院的用途。但土地批出之後,就連有投資營運私營醫療的行政會議召集人及其集團都沒有落標。幾幅撥出的土地,只有其中一幅成為了新的中大教學醫院。其它幾幅都只能收回改用途,大埔皇后山那一幅,已經成為了房屋發展計劃。

香港現時的私營醫院確實很少,總共只有13家,提供的病床總數只5,200張,其中有約一半只能說是療養及護理病床。這13所私營醫院,其中有3所已經超過一百年歷史。近30年來算是新發展起來的,只有在沙田的仁安醫院,在港島的的港怡醫院,及在沙田的中大教學醫院。1965年之後這接近半個世紀,香港人口由不足300萬增加到現在750萬,但新增的私營醫院病床就只稍多於1,500張,足見香港的私營醫院服務不但沒有發展,實際還在倒退。自從醫管局在1991年成立之後,部份私營醫院也逐漸把他們的服務焦點轉移至療養護理,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私營醫院服務根本在持續萎縮中。

政府那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需要額外承擔接近5,000億元。政府有能力承擔嗎?看來真的會有困難。就算有了這兩個發展計劃,對於改變香港現在公私營醫院服務失衡的情況有幫助嗎?顯然不會,而且只會令這情況變得更嚴重。◇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