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特區政府在2016及2018年先後兩次提出兩階段的「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總共要分別預留2,000億及2,700億元,涉及多個現存醫院改建或者擴建的項目,另外還要建設幾間新的醫院。

在當前的財政狀況下,有人難免會擔心如此龐大的開支政府能否承擔?事實也確實如此。2016及2018年的時候,當時政府的公共財政收入還不錯,出乎意料地高的賣地收益,加上因為樓市、股市活躍而得來的印花稅收益,都為政府這個計劃及背後的野心提供了條件。加上林鄭月娥當上特首之後,提出了「儲備應使就要使」的說法,於是在2018年,即提出了「第一期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之後只兩年,政府便急不及待推出了「第二期十年醫院發展計劃」。

不是說這些計劃沒有必要,實際上很有必要,更何況香港有很多醫院都確實有重建的需要。很多新發展區逐步遷入人口之後,也長期沒有足夠的醫療設施配套跟進,這確是一個多年來不斷累積,需要解決的問題。

原有的公立醫院,很多都已經使用了多年,硬件已經追不上現代大型醫院的標準,也顯得比較破舊。地區的龍頭醫院之中,以瑪麗醫院為例,自從1937年使用至今,已經87年,甚至已經評定為歷史建築。1955年之後,瑪麗醫院曾經經歷過多次不同規模的擴建及更新。但現時的十多座建築物,部分內部設計已經很難繼續透過小規模的更新來改善,較大規模的改建還是有必要的。

其它醫院,部份也經歷過類似的更新。但例如廣華醫院,在現址使用了超過113年,久不久就維修擴建,現在已經再沒有多少局部改建及擴建的空間;伊利沙伯醫院使用了超過60年,瑪嘉烈醫院也投入服務接近半世紀。比較新的大型醫院,就只有東區醫院及屯門醫院,分別於1993年及1990年落成,都已經是30年以上了。

近年比較大規模的醫院重建,就只有於1984年成立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因為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需要配合中大醫學院擴大收生的需要。而且,大沙田地區現在的總人口達到90萬,就算在1991年多了一所沙田醫院,也只是多了不足600張病床。上述這些醫院面積都比較大,病床也多,但要勉強應付區內不斷增加的人口及香港人口的整體性膨脹,全部都已經是捉襟見肘。

至於其它比較新的地區醫院,規模一般都比較細,根本與人口不對應。落成於1999年的將軍澳醫院只有不足700張病床,理論上要面對已經接近50萬的人口,事實當然不可以應付到,於是還要高度倚賴在觀塘的聯合醫院。1998年落成的北區醫院,也是只有不足700張病床,卻要面對整個北區,而且北區還有大規模的新發展區計劃。天水圍新市鎮已經發展了40年,現在住了超過40萬人,但到2017年才有一所當時未能即時提供急症室服務的天水圍醫院,而且只能提供300張病床,就算把部份病人勉強分流到元朗的博愛醫院,仍然難以解決問題。政府發展大嶼山多年,人口已經接近20萬,但於2013年才投入服務的北大嶼山醫院,病床只得160張,可以說是少得可憐,擔子因而往往只能落在已經十分吃力的屯門醫院及瑪嘉烈醫院身上。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政府過去在醫院發展上出現了嚴重的滯後,服務缺口十分嚴重,醫院與病床相對於人口增長及人口分布根本完全脫節。

政府宣布了的先後兩期「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之中,比較大型的新發展醫院,就只有啟德醫院,如果加上已經落成使用中的兒童醫院,啟德醫院總共會提供超過3,000張病床,會成為全港最大的醫院。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其它大型醫院計劃,現有醫院資源根本難以應付各區不斷增加的人口及病人,改建及擴建現有的醫院顯然是當務之急,但現實也急不來。政府唯有加快設立一些較小型的地區醫院,又針對性地設立一些專科醫院,也增設日間醫院床位,又希望透過分流及改善基層健康服務,來解決沉重的需求與服務脫節問題。

要達到這些目標,顯然在在需財,令人擔心特區政府是否能夠承擔。很多人都相信,在未來這十多年,兩期「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都難免會面對財政不到位的情況,因而部份項目有可能要延遲,甚至不得不縮減規模。

這些可能性不能說是悲觀,事實上也不容抹煞,這些先例也不是未曾發生過。上世紀70年代初期。政府銳意發展新市鎮,又擴大公共房屋的覆蓋,曾經推出一個具野心的「十年建屋計劃」,目標是要在10年之內建設足以安置150萬至180萬人口的公屋單位。這個計劃提出的時候,香港人口還只是未足400萬,可見野心之大及目標之高。但那個「十年建屋計劃」就如很多具有野心的長期方案一樣,難免被財政情況波動及經濟情況逆轉而需要調整。

70年代中期,因為爆發中東戰爭,引發石油禁運危機,西方社會出現經濟衰退。高度倚賴工業出口的香港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政府財政出現緊絀,結果需要把建屋計劃押後。到後來經濟高速復甦,又因為內部經濟過熱,大量建屋引發的經濟乘數效應,連鎖影響就是高通脹。繼續大規模建屋就猶如對過熱的經濟火上加油,結果建屋計劃又要延遲。經濟不好要延遲,經濟好也要延遲,到頭來「十年建屋計劃」沒有達標。

現在這兩期「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更攤上長達20年,但香港當下的經濟情況及前景預測比50年前更難樂觀。當年的政府財政由緊入鬆,現在的情況剛剛相反,是由鬆入緊。這前後的差異,還不足夠令人對政府能否完成這個具野心的長遠計劃,難有信心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