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陳姓老翁因為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經就醫診斷為攝護腺癌,5年來前後經歷兩次傳統手術治療,但是不適症狀仍沒有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後續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也無法測得周邊腫瘤,於是轉院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尋求協助。
醫師在問診之後,安排「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檢查,精準判斷腫瘤位置,病理報告顯示為攝護腺癌二期;考量他經歷多次手術,而且為高齡族群,建議其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他的恢復狀況良好,並定期在門診追蹤。
攝護腺癌的症狀和轉移情況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蔡曜州說,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且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似,常見膀胱無法排空、尿急、排尿不順、尿流變細、滴尿、夜尿、血尿、尿失禁等症狀;到了末期會因為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破壞骨骼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間的平衡,進而導致死亡。
好發年齡和主要的危險因子
蔡曜州表示,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比較晚,45歲以前的個案相當罕見,但55歲以後發生率會大幅提升,個案多數集中在60歲以上的族群,因此年齡增長是攝護腺癌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還有具有家族史者的罹患機率也比沒病史者高出將近10倍。
攝護腺癌的初步診斷方法
蔡曜州說明,臨床上遇有疑似攝護腺癌患者時,醫師會通過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PSA)和肛門指診進行初步診斷;在一般情況下,攝護腺特異抗原正常值小於4ng/ml,如果指數為4~10ng/ml,罹癌機率上升至25%;指數大於10ng/ml時,罹癌機率高達60%。
此外,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攝護腺癌共識指出,不同年齡層的指標數值有所不同,50歲~55歲的正常參考值為3.5ng/ml;60歲~69歲為4.5 ng/ml;70歲以上則以6.5 ng/ml為標準,再由醫師進行肛門指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做切片檢查。
診斷攝護腺癌的一種新選擇
蔡曜州補充說,過去取得攝護腺組織的方式大多為經直腸超音波攝護切片,即經由超音波的導引,將超音波探頭經肛門到接近攝護腺後方,用探針穿刺攝護腺組織;但此種切片方式為隨機取樣,不見得能切到病灶,而且容易出現血尿、敗血症等病症,因此核磁造影和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成為一種新選擇。
患者接受核磁造影之後,醫師利用3D影像融合技術將核磁造影顯示的病灶與超音波重疊,執行精準切片,準確率高達60%~70%,能有效降低偽陰性的機率。
守護攝護腺健康的檢查建議
蔡曜州建議,有家族史的40歲以上族群,以及無家族史的50歲以上族群,每年應該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檢查,再根據指標初始值,安排個人化追蹤,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