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顯承堂屬兩進式結構,主祠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兩側為「配賢祠」及「配享祠」。(受訪者提供)
顯承堂屬兩進式結構,主祠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兩側為「配賢祠」及「配享祠」。(受訪者提供)

3月12日顯承堂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儀式,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左一)向眾人講解祠堂修復細節。(周源楫提供)
3月12日顯承堂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儀式,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左一)向眾人講解祠堂修復細節。(周源楫提供)

「要講這個祠堂的故事,有一匹布那麼長,每個角落、每個牌匾,都能講出來一個長篇故事,我要從哪裡開始跟你講呢?」廖崇興在彙編《上水鄉廖萬石堂族譜》時,研究了許多廖氏文獻,從上水鄉廖萬石堂、顯承堂、明德堂三間祠堂內懸掛的功名牌匾,以及祖先神主牌位背榫所刻記的資料,作為第一手材料考證,勾畫出廖氏族人的綿長歷史。顯承堂對於廖崇興更是意義非凡,這是他的家族祠堂,屬於二房東斗四世祖應龍廖公的裔孫於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興建,亦是廖氏宗族在新界上水圍定居後興建的三座主要祠堂之其中一座。

3月12日顯承堂春祭儀式,廖氏族人合照。(周源楫提供)
3月12日顯承堂春祭儀式,廖氏族人合照。(周源楫提供)

3月12日顯承堂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儀式,參觀者眾多。(周源楫提供)
3月12日顯承堂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儀式,參觀者眾多。(周源楫提供)

27歲才子提議修祠堂 英年早逝族人接棒

上水廖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福建永定縣,開基祖廖仲傑公於元末期間(約1345年),為逃避元末兵燹亂局,一路南下先至香港屯門,後遷深圳福田,再度移居新界北區上水(古稱鳳水,乃對應龍躍頭之龍山)。

根據廖氏家譜手鈔本記載,大宋寶祐丙辰四年(1256)狀元及第廬陵文天祥的序文中,敘述仲傑公的祖父均壽公乃梅川進士,因與文天祥同寓官舍,得與談論古今而應均壽公之請,為其筆序。

由此可知,仲傑公乃出生於家境富裕,書香濟美的貴族,遷移到上水落地生根後,至明朝第七代堪輿師允佐公,號南沙與第八代君濊公,號潤宇,撮合當時散居的廖氏族人建村圍內,聚族而居,界分四斗,讓三房子孫歷代繁衍,成為新界五大氏族(鄧、文、侯,廖、彭)其中之一。其中建於雍正初年的廖萬石堂是廖族主要的祖祠,另兩座為家祠,分別為應龍廖公家塾(顯承堂)與應鳳廖公家塾(明德堂)。

顯承堂建於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為二房東斗四世祖應龍公的書室和家祠。2006年修復工程榮獲國際文物保護獎。(香港政府新聞網)
顯承堂建於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為二房東斗四世祖應龍公的書室和家祠。2006年修復工程榮獲國際文物保護獎。(香港政府新聞網)

顯承堂建於道光戊戌十八年(1838),為二房東斗四世祖應龍公的書室和家祠,位於上水莆上村,採用傳統「兩進一院式」建築,後進設置了三個神龕,用作祭祀祖先禮儀和進行各種喜慶典禮,包括嫁娶、添丁及傳統節慶擺酒盆菜的聚族場所,為歷代子孫均擔當了團結族人的重要地位。

談起顯承堂的建祠由來,廖崇興提起一位重要的倡議者——廖沛如,他是二房東斗十五世祖交泰公,號寅垣公的長子,天資聰穎,年紀輕輕就在清代最高學府國子監就讀,考上成均進士,飽讀詩書,心繫族人。

二房東斗十五世祖交泰公,號寅垣公的長子廖沛如,提議興建祠堂,可惜28歲就英年早逝。左二為顯承堂內沛如公牌位。(受訪者提供)
二房東斗十五世祖交泰公,號寅垣公的長子廖沛如,提議興建祠堂,可惜28歲就英年早逝。左二為顯承堂內沛如公牌位。(受訪者提供)

道光十五年乙未年(1835年),這位27歲的才子向父親倡議修建一間祠堂,以紀念四世祖應龍公。此時,三世祖如璋公的長子應龍公之弟弟應鳳公裔孫,已於道光八年(1828年)在大元村建有應鳳廖公家塾(明德堂)。故此,作為應龍公的十六世裔孫沛如,認為也應該為二房東斗建一座祠堂。於是,沛如公在族人中奔走,撮合各父老,鼓勵族人齊心協力出錢出力籌備興建顯承堂。可惜世事難料,風華正茂的沛如公在一年後竟然撒手塵寰,時年28歲。其父寅垣公於是聯同叔伯兄弟,合力籌資完成這位青年才俊的心願。應龍廖公家塾(顯承堂)終在1838年落成,位置一前一後,與二房西斗的應鳳廖公家塾(明德堂)互相輝映。

從顯承堂的興建故事,可以看到百年前廖氏族人重情重義,而在祠堂內懸掛的牌匾,亦可看到廖氏仕官層出不窮,傳承書香世家的美名。

「科貢繼登」牌匾背後有廖氏書香世家背後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科貢繼登」牌匾背後有廖氏書香世家背後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7歲神童趣味對聯 書香門第廖族之光

「每一塊牌匾都可以跟你講一連串故事,你看這個牌匾『科貢繼登』,上面記錄了從雍正到道光年間的書香世家。」廖崇興指著顯承堂山牆上懸掛的牌匾說道。清朝科舉制度下,廖氏也出了不少品學兼優的門生:「康熙年間的貢生廖九我曾孫廖鴻也是貢生。廖鴻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廖有容亦是貢生,小兒子廖有執則於二十二歲時中了舉人,所以牌匾內的有執名字依次排在有容的前面。」

十五世祖廖有執在廖氏家族中被譽為「七歲神童」。中為顯承堂內有執公牌位。(受訪者提供)
十五世祖廖有執在廖氏家族中被譽為「七歲神童」。中為顯承堂內有執公牌位。(受訪者提供)

十五世祖廖有執在廖氏家族中被譽為「七歲神童」,原來相傳他7歲就懂得巧配對聯。廖崇興給筆者分享了這位性穎悟,伶牙俐齒的「神童」故事,也令筆者會心一笑。「話說當年歲貢廖瑤探鄉訪友,特邀有執配對上聯『上水神童七歲』,有執即脫口而出『北京天子萬年』。又其舅父戲弄有執出對『手執黃鱔尾』,這個小子隨即對出『腳踏烏龜頭』,這個對子作得很妙。」

寶安知縣孫樹新,對這個孩子很有興趣,特別前來上水拜訪,出了一個上聯:「綠竹伴紅蓮,君子喜臨君子宅。」沒想到廖有執不假思索,對出下聯:「青松棲白鶴,大夫常到大夫家。」

可惜廖有執也是英年早逝,22歲進京考試就中了舉人,還未能來得及一展才華,當年就去世了。

「祠堂的重要意義在哪裡呢,就是這些人名、人物故事可以透過牌匾和木主保留下來,代代相傳。以前沒有電腦啊,沒有網絡啊,但是這些牌匾記載的人物,上百年了我們子孫後代都仍然可以追尋。」廖崇興很珍惜祠堂內每一件文物,今次藉修葺家祠的機會,他亦努力考究族譜中的每一個顯赫的人物,希望能夠為後人留下廖氏家族光輝的歷史,提供後來者作借鏡和反思。

顯承堂的牌匾,彰顯家族知名人物。(受訪者提供)
顯承堂的牌匾,彰顯家族知名人物。(受訪者提供)

修繕顯承堂 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

邀請廖崇興分享顯承堂的今次修繕細節,也藉此機會了解祠堂的布局,從中可看出傳統中華文化「禮」的體現。祠堂屬兩進式結構,後進的主祠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兩側為「配賢祠」及「配享祠」,廖崇興解釋:「依據唐代的宗法制度,所謂左昭右穆,左邊就是『配賢祠』,記載有學術地位和功名的祖先賢仕;右邊的『配享祠』,則是安座建祠有貢獻的祖先神主。」

鳳溪幼稚園舊照。(廖萬石堂官網)
鳳溪幼稚園舊照。(廖萬石堂官網)

在20世紀初,祠堂化身「卜卜齋」,成為傳授下一代文化經典的私塾。在1965年,顯承堂曾經一度被借用改建為鳳溪幼稚園,為村內的幼童提供幼兒教育,並加建了一些現代化的構件。直至鳳溪幼稚園在1988年搬遷到上水馬會道的嶄新校舍,祠堂空置十多年,祠堂的橫樑木柱開始破損,牆壁受到風化,碰上2006年上水鄉60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村民便於2005年請來考古專家及畫師,建築商等復修祠堂,由族人祖嘗撥款500萬餘元進行修繕工程,移除作為幼稚園時加建的現代化構件,恢復清代(1644至1911年)的原有建築風格和佈局,修復成果榮獲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嘉許獎。

顯承堂2006年修復前後對比。(受訪者提供)
顯承堂2006年修復前後對比。(受訪者提供)

顯承堂修復成果榮獲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嘉許獎。(受訪者提供)
顯承堂修復成果榮獲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嘉許獎。(受訪者提供)

事隔又十多年,祠堂再次出現漏水情況,父老兄弟於2019年因此成立顯承堂修葺委員會,推舉廖崇興擔任主席,向發展局申請撥款314萬餘元進行修葺工程。今次工程包括搭建竹棚,拆卸及更新瓦頂,更換椽木、劍桷、瓦筒、瓦當、瓦片,並進行油彩,修補樓梯,訂造檐口板,滴水瓦等。自2023年9月19日動土,歷時半年,在今年3月12日圓滿竣工。

廖崇興講述:「由於這項修葺工程屬於政府發展局資助,所以我們和發展局早已互相達成協議,打破祖堂以往不予公眾參觀的慣例。現在定於每逢周日中午12時至下午5時大開門戶,歡迎社會公眾人士進場參觀遊覽這間一級建築顯承堂。」今次修葺完畢,能夠為祖祠出一分綿力,他感到放下了五年以來的心頭大石,並且希望藉此機會,能夠將廖氏家族的完整故事,留給子子孫孫世代傳頌,成就了他對保存上水鄉教育文化歷史的一大心願。◇

2024年3月,顯承堂修葺碑記。(受訪者提供)
2024年3月,顯承堂修葺碑記。(受訪者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