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 Lady of the Rosary to your school I come, the Seed-bed of eternity and maker of my crown, the Seed-bed of eternity and maker of my crown⋯⋯”3月23日,灣仔玫瑰崗學校的校歌大合唱兩次在校園內響起,由神父及前副校長帶領,約兩千名校友、老師、各界友好齊聚一堂,在玫瑰崗學校最後一次開放日(Homecoming Day),用歌聲為這所孕育出不少優秀人才的一甲子名校劃上句點。
今年步入65周年的玫瑰崗學校,由天主教道明會1959創立,但道明會於去年9月初宣布放棄辦學權,屬於私校小學及幼稚園的學生,將於下學年起分階段併入另一間私校香港道爾頓學校,而屬於津校的玫瑰崗中學面臨停辦,原定2025/26學年停辦,但去年12月的消息指,現有學生將於今年9月轉往位於薄扶林的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就讀,包括原本可原校畢業的高中生也須轉校,即是提前停辦。
學校師生都親切地稱自己是「玫記人」(Rosarians),對母校的感情千絲萬縷,在最後一次的Homecoming Day,學校舊生會邀請到多位資深老師為一眾舊生在母校校舍上「最後的一課」。許多師生為今次特別的安排感動不已。校友們回到熟悉的校園,眼見歲月已經爬上臉頰的老師,不由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維多利校服會在學校設攤位售賣現貨校服,隨著玫瑰崗學校關閉,這些校服也將成為絕版,不少校友購買校服留念。
玫瑰崗學校產出過不少明星,已故藝人張國榮、翁美玲都是學校的校友,活躍於香港樂壇的陳慧琳、蔡卓妍(阿Sa)、周國賢也在該校畢業。
玫瑰崗殺校消息傳出後,10月在玫瑰崗中學的社交平台發布了近三分鐘的呼籲「救校」片段,並貼出中學生致特首李家超的公開信,指出「我們當中有不少同學、甚至兄弟姊妹,都是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在這間學校讀書成長,玫瑰崗就好像是我們第二個家」,「我們懇切要求特區政府和教育局可以給我們一個機會,認真審視玫瑰崗中學的情況,關注我們四百多位中學生的未來,為我們提供一所新的校舍,讓我們能夠在一個熟悉、安穩的環境下,在一群熟悉的老師教導下學習。」可惜,在校生的心聲只公開了短短三日,就遭到下架,原因不明。玫瑰崗校友組成的「玫瑰崗學校關注組」發起網上聯署,希望辦學團體煞停殺校計劃,得到1,500人的支持。
回顧玫瑰崗學校的辦學歷史,還要從1935年建成的聖艾伯特修道院(St. Albert Priory)說起。這座修道院在二戰時曾經收容戰俘及被拘留者的家屬。1949年後,道明會重新評估中國局勢,將在中國的教會遷往香港。香港戰後人口激增,學位需求大,道明會於1959創立「道明會玫瑰崗英文小學」,提供幼稚園及小學服務。在1961年更名為玫瑰崗學校,1962年同時開辦男中部及女中部,成為幼稚園到中學的「一條龍」辦學。港英政府在1977年宣布九年免費教育政策,玫瑰崗中學在1982完全轉為資助中學,在其1994年出版的35周年紀念校刊中提到,轉為津貼學校是希望「錄取更多元背景的學生,讓更多學生受益」。學校位於灣仔司徒拔道41號B。
校刊題詞由當年校監范士豪神父(Fr. Francisco de las Heras)撰寫,回憶校祖江士林神父(Fr. Eutimio Gonzalez)的創校點滴,這位精通中文、擅長的西班牙神父在二十多歲時來到香港,一生投身在這片異國土地上,為學校寫下的校歌傳唱至今。
學校師生、校友的這些爭取都未能獲得理想結果,如今,玫瑰崗學校也將步入歷史,有音樂專業的舊生奔走收集師生與校友唱校歌的錄音,昔日校園相片和影片,希望能將母校記憶製作成音樂影片、紀錄片留下。臨別之際,舊生會舉辦了三次「Homecoming Day」,校園中的點點滴滴和歷史痕跡,將永遠留存在每一位校友的腦海中。
當「玫瑰」凋零,你還記得那片曾經芬芳的花瓣嗎?◇
攝影師簡介:
劉永康(阿康)是一位攝影人,自1994年開始攝影之旅,專長於香港的紀實、街頭和廢墟攝影,以「老香港」為主題。他的作品經常捕捉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動態。創辦攝影專頁「Hong PICs - 康港劉影」,著有廢墟攝影集《The Faded Glory》。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