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已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在唐代,不但出現了能入冥府治病的醫生,還有身懷絕技,精通針術的宰相和道士。

名相一針治肉瘤

唐代名相狄仁傑能斷案,其醫術也不同凡響。若非遇到一個鼻尖長了肉瘤的孩子,他那神妙的針術恐怕還不為人所知呢!

那時,他在汴州為官。有一天收到詔書後,便啟程去長安覲見高宗皇帝。到華州時,人漸漸多了起來。狄仁傑與隨從騎著馬,來到一個集市上。只見有很多人圍在一個高大的牌匾旁,議論紛紛。他立刻停住馬,向那牌匾眺望。牌匾上寫著:能療此兒,酬絹千匹。看來是有人得了重病,於是他上前一探究竟。

他走到跟前,發現是一個富人家在替自己的孩子尋找名醫。那孩子有十四、五歲,鼻子前端長了一個碩大的肉瘤,似乎沒有醫生能治。那肉瘤一直往下墜,他的鼻子已經被扯得有筷子那麼長了,一碰就疼得不行。他的眼睛也被往下拉,眼珠都看不到了,只露著眼白。他一臉痛苦絕望,躺在那兒只剩一口氣了。

狄仁傑可憐那孩子,不由得心生悲憫。他猶豫了一會兒,才對那孩子的父母說:「我來試試吧!」夫婦倆不認識狄仁傑,但是一看終於有人肯出手相助,就立刻讓全家都跪下,還命人把裝著一千匹絹帛的車推出來,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狄仁傑將夫婦二人扶起來,又徑直走到孩子身邊。他看了看那孩子,在他後腦上扎下一針,還問他是否能感到針氣已到達病處。看那孩子點點頭,狄仁傑又很快把針抽了出來。在這一瞬間,肉瘤就突然脫落下來,掉在地上。這時,孩子的鼻子、眼睛也恢復了正常,並且再無疼痛感。

那對夫婦看著恢復如初的孩子,再次攜家人向狄仁傑叩頭拜謝,還把之前說好的謝禮都如數奉上。可狄仁傑卻笑著說道:「我見你兒命在旦夕,實在是心有不忍,此番施針不是為了謀營生,不過是急人之急罷了。」他說完,便帶著一行人匆匆離開了。

道士一針治腿傷

德宗在位時,有一位官員從馬上摔了下來,把腿弄傷了。皇帝派了宮裏的太醫去施針,他剛把針拔出來,針眼處就開始往外冒氣,怎麼都停不下來。於是,太醫只能把針扎回去。氣在裏面出不來,慢慢地就鼓起了一個大包。等太醫再想拔針,已經拔不出來了。到傍晚時分,那官員開始犯睏,不久便奄奄一息了。

當眾人都一籌莫展時,有位道士突然從官員家門口經過。他告訴門外的護衛:「這病我剛好能治!」於是,道士被請了進去。他來到病人床前,一看那施針的地方,就對太醫說:「這針扎得太大意了。人的脈絡就像江河一樣,連接著無數的穴位。這其中,死穴與活穴的差別又僅在分毫間,下針前一定要仔細地進行分辨,把要害部位找準才行。您的手法不錯,但位置不對。」

他讓人把官員抬到屋外,拿起針就要往那腿上鼓包的地方扎下去。這時,他轉身對太醫說:「您扎的那根出不來沒關係,只要我這針下去,您的就能彈出來,還能彈到房檐那麼高呢!」果然,他剛把針扎到一寸深時,太醫的那根針就彈出來了,還一下兒彈到了房檐上。

官員腿上鼓包的地方立刻就平了下去。沒過多久,他的腿傷也徹底好了。他與太醫一起向那道士行禮拜謝,還拿出許多金子來作為謝禮。可那道士甚麼都沒要,只喝了一杯茶,就起身離開了。

醫生入冥府治病

文宗皇帝在位時,復州(今湖北天門)有位針術超群的醫生,名叫王超。只要他出手施針,就沒有治不好的病。

一天中午,他在家好端端地、也沒得甚麼病,突然就死了。過了一宿,又活過來了。他跟人講起他那晚的經歷,說清楚地記得,自己去了一個像宮殿一樣的地方。大殿裏躺著一個人,召他上前去診治。

那人把肩膀露出來,只見他肩胛骨處已腫得像碗口那麼大了。王超立刻給他施針。不一會兒,就流出了一升多的膿液,那人肩膀的腫塊也很快消了下去。這時,他叫來一位官吏,又指著王超說:「這人可以領畢了。」

王超不知何為「領畢」,只能跟著那官吏往外走。他們來到一座大門前,王超看到門上寫著「畢院」二字。走入庭院中,他又看到不遠處堆著密密麻麻的眼睛,有幾千雙那麼多。這些眼睛偶爾還能顯出人身來,若隱若現。那官吏對王超說:「馬上就要畢了。」他叫來兩個身形高大的護衛。這倆人分開站著,然後拿出一把碩大的扇子,向那些人眼聚集處扇去。人眼被扇了起來,有的在飛,有的在走,有的又變成了人的樣子,但很快就都消失不見了。

王超向那官吏詢問,自己為何會被帶到這裏。官吏回答:「來到這裏的人都是陽壽未盡的,雖然死了,但領畢後,就能活過來。」他的話音剛落,王超就醒了。◇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