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翠屏道香港歷史檔案大樓現正舉辦「港昔旅遊」小型展覽,介紹1950至1980年代香港旅遊業的發展。展覽空間雖然只有小小一個房間,但館方選取了有趣的檔案資料,同時另闢網頁展出所有展品,還有4段影片,資訊數量可謂不少。展覽分為觀光與風貌、購物天堂、美食天堂、城中盛事4個部分,從中可以見到在國安紅線處處的今天,展覽的設計四平八穩,內容沒有半點提及政治,但若然細心閱覽,展覽細節其實處處折射出政治和時代的影響。

首先是館方選取的時段。眾所周知,中共建政後不久,羅湖便設立禁區,中港直接交通中斷,港九直通車至1979年才重新投入服務。這個安排,大大影響了不少社會機構的營運,例如東華三院逐漸停止中港骸骨運送服務,而改為對香港提供各種慈善服務。然而,中國大陸閉關鎖國,卻讓香港旅遊業獲得巨利,因為香港基於地利,成為了最接近中國的可以觀賞中華文化的寶地。於是,香港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傳統元素例如長洲太平清醮、天后誕、龍舟競賽、農曆新年、街市活雞雞籠、荔園宋城,配合現代消費,例如海運大廈這種「摩登商場」,便構成「中國不好,香港好」旅遊業黃金時期的兩大支柱。真正的外國旅客源源不絕,於是出現了展覽中一條1967年的影片開首所講那一句:「又有一隻豪華大郵船嚟到香港嘞」。楊潤雄見到,應該會十分羨慕。

第二,1980年代後,香港的旅遊業要素出現了重要轉變。首先,傳統元素由於種種原因急速減少,例如虎豹別墅中的精華所在萬金油花園清拆了,宋城、傳統沿街叫賣的街市、大笪地已消失於紅塵;展覽中有一段1961年影片講述兩名英國人在海角皇宮畫舫上品嚐海鮮並學習使用筷子,也與珍寶海鮮舫一道成為了集體回憶。此外,展覽之所以要以1980年代終結,一個很重要的考慮是隨着中國收回香港主權,香港人意識抬頭和中港矛盾開始出現。反映在旅遊業上,展覽「美食天堂」部份提到的酒樓點心,其實香港不少頂尖點心師傅,已於八、九十年代傾巢移民加拿大,加拿大港式點心水平可能高於香港。

最重要的是,當中國大陸全面開放發展旅遊,若要看中國文化,直接到內地便可。香港對外國人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

正常情況下,若要振興香港旅遊業,吸收新元素尤其是香港本土元素乃理所當然,年前曾經有報道說,參與維園六四晚會是大陸自由行旅客的一個行程。然而,當「香港」要讓位於「中國香港」,突顯香港元素成為了一道不能逾越的紅線。香港的不能用,中國的就連香港人自己也越來越少問津;就算搞傳統文化,港府也似乎眼高手低,不少人評論港府上周在各區舉辦的上元元宵燈會變得很像中元盂蘭勝會。結果,港府無計可施,在旅遊業上只能訴諸於人有我有的煙花匯演、Chubby Hearts等。

換言之,在大陸同胞提出「香港金融中心遺址化」之前,香港的旅業已朝遺址化邁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