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十三》)

【註釋】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多標點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亦有標點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討論】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有107處,第一章就在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問君子」僅三章。本章之外,另兩章是: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子貢、子路是孔子高足,司馬牛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論語》特別列出三人之「問君子」,當有深意。

本章沒有具體的語境,難以確切解讀。一般理解為:子貢問如何才是一位君子,孔子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從字面上看,這樣理解也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因為類似的話孔子說過不少,例如:「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忠厚誠實的樣子)!」(《中庸》)

不過,子貢善問,且領悟力、表達能力特別強,《論語》中多有孔子、子貢間的精彩問答;子路問君子又是個重大話題,孔子之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似有更多內涵需要我們去深入體會。

朱熹認為孔子因材施教,引范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也似牽強。固然,《論語》中子貢有數處被指正(例如,《憲問》載: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八佾》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但從字面看,此處應是正常師生問答,孔子之言雖不能說沒有針對性,但更應是就普遍情況而說的。

前引子路、司馬牛「問君子」兩章,孔子也是僅回答幾個字,這兩人不得要領,繼續請教,孔子也講得具體了些。

孔子曾誇獎子貢「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本章,孔子回答僅8個字,但子貢沒有追問,顯然是他已經領會了。

子貢是怎麼領會的呢?從字面上看不出來。但是,《論語》是深思熟慮編纂而成,我們可以從前後文來找些線索。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甚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本章是「問君子」,下一章就接著君子這個話題,用君子、小人之對比繼續討論。這些都體現了《論語》全書之編次是有其脈絡的。#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論語‧為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章芻議〉(高志成,國立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6期,第57-88頁,2018年12月)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