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二》)

【註釋】

《詩》三百:《詩經》為通俗傳用的名稱,元以前學人的書皆稱《詩》。漢以來傳世的《詩經》三百零五篇,還有六篇笙詩有題無詞,「詩三百」概舉整數而言。

蔽:猶「蓋」,涵蓋或概括的意思。一說,詩雖有三百篇,而大意不外乎使人思想入於正;一說,詩雖有三百篇,學得「思無邪」的道理,就可以說學得全詩最好的道理了。兩說可通。

思無邪:是《詩經‧魯頌‧駉》中的一句。依照《詩》序,該篇是頌魯僖公的詩。《鄭箋》釋「思無邪」說:「思遵伯禽之法,專心無復邪意也。」

【討論】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甚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思無邪」主要有兩解。一種是,「心裏沒有邪念」或「思想主旨純正無邪」。另一種是「無不出於真情」。兩說皆通。

按《詩經‧魯頌‧駉》凡四章,每章略變幾個字。「思無邪」出自這章:「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大意: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駰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著車兒氣勢昂。沿著大道不偏斜,馬兒徐徐向遠方。這裏,「思」為語氣辭。邪,音「徐」,即徐緩的意思。

不過,孔子用「思無邪」來統括整部詩經,就不是《詩經‧魯頌‧駉》中的原義了。

詩經三百首,內容廣泛,有美有刺,有正有變;孔子也說詩可以「興」、「觀」、「 群」、「怨」,怎麼用一句話統括《詩》?很難的。不過,從《尚書》開始,古人就講「詩言志,歌永言」,有人稱之為中國詩論的「開山綱領」。後,《毛詩序》進一步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說詩三百為真性流露,全是人間真情。所以,古人有「聽詩知國政,觀易見天心」這句話。詩經中的很多詩采自民間,從中可以知道百姓的喜怒哀樂,了解民情民意,為政得失。從這個角度講,《論語》本章「思無邪」是可理解為「思想誠心誠意,沒有一點虛假」,「無邪」就是代表從內到外直接出去,沒有轉彎,也不必繞圈子(傅佩榮語)。

但是,從《論語》編排來看,將「思無邪」理解為「心裏沒有邪念」也說得通。孔子曾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就是有名的「詩教」。《禮記·經解》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講中庸、中和、講溫柔敦厚,基礎在哪?在於心要「正」,不流於邪。對為政來說,止僻防邪而歸於正,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講,「思想主旨純正無邪」正是孔子對為政者的諄諄教誨。

《論語》文字簡約,既要儘可能弄清楚原字原義,又不可拘泥於字面,要通達理解,這樣「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也,避免《詩》之失愚,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點閱【論語說】系列文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