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蜡祭」和「臘祭」

黃曆「臘月」的名稱和一件文化大事有關,「臘」記錄了中國古代歲末年終祭典的隆重傳承。古代冬天的「蜡祭」和「臘祭」是兩種祭典,對象不同。《正字通》風俗通指出,「臘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後來在時代的演遞下,都通稱為「臘祭」。[1]

「蜡」[2](音同「炸」)指歲末祭祀百神,是由天子領祀,謝神祐護並祈禱來年不降災害。《禮記‧明堂位》說「大蜡,天子之祭也」。「臘」是祭先祖和五神。《禮記‧月令》說「臘先祖五祀」。「五祀」是指門、戶、井、灶、中霤(房室的中央)等五神。

臘祭展現華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思想和承先啟後的孝道。根據《禮記》記載,夏、商、周三代對歲末祭祀百神的祭典都有專有名稱:「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到了秦代稱「臘」,後來又改回夏朝的叫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臘」的祭典遺俗

古人在年終冬藏時,感謝上天的賜福,準備豐盛精潔的祭品,以肅穆誠敬的心敬拜天地和各方神靈,祭祀祖先並報告一年來努力的收成情況。這種感謝賜福的祭祀乃起源於上古,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

古代在冬季、歲末之時臘祭,各朝代行祭的日期並不相同。《禮‧月令》說:「孟冬(冬季第一個月)臘先祖五祀(此即《周禮》所謂蜡祭)。」

東漢的臘祭則在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舉行,《說文解字》說:「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反映了東漢時的祀俗。

順帶說一說漢朝為何在「戌」日舉行臘祭呢?這是依據本朝的陰陽五行的屬性來決定喜用的大祭日期。《風俗通義‧祀典》解釋說「漢家火行,火衰於戌,故曰臘也……以其終而臘」。意思說漢朝的五行屬火,火衰於「戌」,所以帝王在這一天臘祭,以添加能量。

晉朝博士張亮說:「臘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謂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俗也。」按照張亮對臘祭的看法,在舊歲去新年來的交接之際舉行臘祭,那就是今人除夕之祭的做法了。

臘祭之禮法

「臘祭」是一國的大典,舉國上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行祭祀,只是祭祀的對象範圍有別。《禮記‧曲禮下》說:「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祖先)。」《禮記‧祭法》說一般庶人百姓祭祀門神或灶神。

在臘祭中,除了祭祀百神,也告祭祖先這一年的收穫與成就。當時的臘祭的祭品哪來?除了秋季收穫的農作物之外,田獵禽獸動物也是一主要來源。此外,官吏和庶民也在這一天歡慶宴飲,展示了新舊年交接的象徵意含和期待新年新氣象的心情。

這種禮儀流傳到今天,民間在一年的除日祭祀神明、祭祖,拜土地神、灶神,大祭以報恩祈福這種精神代代相通。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清代孫溫  繪。(公有領域)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清代孫溫 繪。(公有領域)

臘祭前禳祭 驅瘟消災

東漢時在臘祭的前一日,舉行禳祭,以驅除瘟疫、消災避禍。到了南北朝時「臘祭」和佛教「臘八」合流,遂改在臘八這一天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人們頭戴胡公帽、擊臘鼓(*細腰鼓),並畫金剛力士像以逐疫驅邪。村里中臘鼓響起,傳送過年迎春的訊息,種種準備過年與慶典活動就此展開。到了宋代,宮中大內則在除夕慎重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

歷史的「臘祭」展現一國上下的虔誠敬神、感恩和惜福之心。中華文化從上古開始就在信神、敬神、禮神的精神與儀式中展開。華夏子民相信在天地間,在四方、山川,在家中,神靈無所不在,所以謹慎規約自己的言行,嚴守道德規範,以得到神靈的祐護。臘祭的傳統,彰顯中華文明的核心來自於神的信仰,文明成就來自於神的祐護。
——

[1]:〔唐〕顏師古註《漢書》(《前漢書》):「臘者,冬至後臘祭百神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
[2]:「蜡」也作「䄍」。#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