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華文化的過年習俗,不是年末跨歲初這一兩天的節慶而已,而是一連串的除舊歲迎新春的節祭與活動。傳統文化中從「臘日」擊鼓驅邪迎祥就有過年的氣息了,「吃尾牙」之後,一連串的過年節俗接二連三登場。
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連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在其中有許多都能追溯久遠的歷史傳承,展現華夏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的傳統美德。
臘祭
「臘」古稱蠟,是歲末盛大祭祀,祭祀百神之禮,展現華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
年末臘日慶冬盡 祭祖五祀謝百神
新舊交接作物收 誠心大祭告歲成
《風俗通義.祀典》記錄夏商周三代就有年終的祭祀大典,天子領著「大祭以報功」,感謝天神、各方神明的賜福祐護,使得農事順利收成、諸事順遂告成。
《禮記》記載:「天子大蠟八」,祭祀的對象有八種,「天子祭天地、祭四方(五官之神)、祭山川、祭五祀」[1]。各宗族也在宗祠和鄉里大門口祭祖、祭土地神;各家各戶也祭拜祖先、土地神,包含門、戶、中霤(房室中央)、灶、行(路)等五方神靈,周禮稱「祭祖五祀」。
三代年終祭祀大典名稱不同,《禮傳》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今天大家比較熟悉的「臘祭」一詞,是漢代時的說法。「臘」表示新故交接、新舊年交接。臘祭就是歲末的盛大祭祀。[2]現在華人圈延續這種傳統,除夕的祭祖、拜神也是最隆重的。
尾牙
「尾牙」是一年中最尾次的「作牙」,感謝土地神一年的保護,傳承古代祭拜土地神--后土、社神的傳統。後代工商業者以土地公福德正神為財神,尤其重視作尾牙。
尾牙作牙圖興盛 祭拜社神土地公
舊說雞頭示去留 老闆設宴謝員工
民間在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兩天祭拜土地公--福德正神,俗稱「作牙」。商店、工廠老闆在尾牙設宴酬謝員工一年的辛勞和仲介商的協力。傳統社會厚道,辭退員工不直說,托尾牙宴上的「白斬雞」暗示,雞頭向著哪一名員工,暗示該員工明年將被解雇。
辦年貨
辦年貨採買除夕、新年期間的用品,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
作了尾牙辦年貨 除夜甜糖南北貨
香燈蠟燭元寶錢 爆竹春聯頌豐厚
一般民間在作尾牙之後開始辦年貨。宋代時年貨的代表是桃符、門神、招財招祿的橫披、門畫等等這些飄溢年味的門楣裝飾,以及甜點麥芽糖。
《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門楣橫披)。……膠牙餳(*麥芽糖)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清代時人的重要年貨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燈、蠟燭、元寶、千張這些紙錢和爆竹等等(見《帝京歲時紀勝》)。傳統辦年貨將過年和祭祀緊密連結,表現傳統中國年的精神內涵。
送灶神
祭祀灶神是周代禮儀中的歲末「五祀」之一,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灶神的這一天也稱「過小年」。
臘月24日過小年 甜品灶馬送玉皇
黃羊祀灶傳漢風 善功廣播福蔭傳
民俗在黃曆12月23日或24日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向玉帝稟報各家各戶善惡功過的考核結果。送神時鞭炮聲震響,過年味兒濃厚了,稱「過小年」或「小年下」。漢代的孝子、大善人陰子方誠敬祀神見到灶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灶」的典故。
大掃除
祭灶送神後,就展開祠堂、佛龕、家捨的大掃除,除舊布新,「迓(*迎接)一元之來復,慶萬物以更新」。
臘月廿四大掃除 掃去灰敗拂塵故
除舊布新換故物 煥然迎新招來富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寫北京送灶神後開始大忙,掃除祠堂家廟、屋舍庭院,擦抹什物,準備好祭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玻璃上貼彩畫、剪紙作出吉祥葫蘆春貼。奉天地供桌(準備接神祭祀),繫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台灣俗諺說:「大拼厝,才會富 」(拼厝:打掃房子)。
蒸年糕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辦祭品。
蘿蔔糯米蒸年糕 發糕甜糕齊備好
供奉案頭神納鑑 除歲應景步步高
周代祭祀的籩食[3]品項就有米、麵類的糕、餅。神案供桌上供「年糕」,諧音「年高」,意味著「年年升高」。
在台灣、香港一般最常見的年糕是鹹粿--蒸蘿蔔糕。白蘿蔔的閩南語稱「菜頭」,因此蘿蔔年糕也寓有「好綵頭」的吉祥意含。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發糕」和甜年糕。「發糕」是米、麵粉加糖加發粉調製蒸成的甜糕。「作發糕」含有歲卜的意含,若是做出來的發糕的糕面膨得高高、裂出清晰紋路,是表示「發達」步步高的好兆頭,財源廣進一路發。
貼春聯
大掃除後,早貼春聯懸門神,家家戶戶煥然一新。春風送暖入屠蘇,迎春迎福意味深長。
桃符驅邪悠久傳 明朝太祖普春聯
官府民家土地廟 門神春貼迎福年
春聯古稱桃符,祭灶之後到除夕,各家漸次黏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見清代歲俗記《燕京歲時記》)。春聯以外,門神畫也是很普遍,《帝京歲時紀勝》寫道,除夕祀神接灶神,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
黃帝時代傳桃木能闢邪,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是最早的「桃符」,懸掛門邊上,成了春聯的最古雛型。後來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畫神像闢邪迎吉祥,成了後代門神畫的起源,荼和鬱壘是最早的兩位門神。五代後蜀後主孟昶曾題一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慶新春,流傳到宋代,帶起文人雅士倣傚。
明朝時桃符普及各地方各家庭。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下令全國除夕貼春聯,造成春聯普及。從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門上貼春聯一副。官府、地方衙門、土地公廟祠、家宅後門等處都貼上了,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春迎福意味深長。
除夕
除夕的大事就是祭祀神明、祭祖和全家圍爐團聚。通宵達旦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寄託延年延壽的心願。
除夕迎新除舊歲 祭神祭祖善德歸
天涯遊子圍爐回 守歲延年兆祥瑞
除夕這一天家中廳堂已經擺好天地桌,在這供桌上擺上祭品祭拜祖先、土地神和五官神靈。除夕祭祀祖先是繼承自上古的優良道德傳統。古人說「善孝為先」,在每年的歲末年初交替之際,中華民族的子民一再展現這種孝道思維和行動。
除夕年夜飯前,一家團圓祭祖,然後圍爐。「圍爐」就是年夜飯,具有闔家團圓、圓圓滿滿的象徵。除夜圍爐之後,家人「守歲」通宵達旦,具有「延年」的吉兆,也有一說可以為家中老人家的年壽祈福。
壓歲錢
「壓歲」諧音「壓祟」,壓歲錢帶著鎮壓邪祟的吉祥含意。年夜飯後,家中孩童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注入了「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的愛護心意。
稚子歡欣年夜餐 拜年喜得壓歲錢
壓歲壓祟福佑注 望子平安度新年
孩童最期待的該是除夕收紅包--「壓歲錢」。除夕夜,家中晚輩給長輩磕頭賀年領受壓歲錢,父慈子孝樂天倫。熱鬧共度佳節之中表達了長幼尊卑的傳統倫常關係,也鞏固家族的關係,強調了中華民族從天地間體悟的傳統倫理觀。
虔虔敬敬從「心」除舊布新
從民俗中,處處體會到中華民族久遠以來參天地的生活經驗和神傳文化的傳承。辭歲之際,虔虔敬敬從「心」除舊布新,用「心能量--善能量」為自己招福,可以徹底更換一個嶄新的年。祝願您「諸」事大吉!
-註-
[1] 見孔穎達《禮記註疏》。祭五官之神於四郊:句芒在東、祝融和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
[2] 後來人們熟悉的「臘八」浴佛和施粥的做法,是漢朝佛教傳入中土以後的事,尤其是南北朝期間佛教文化普及的影響。
[3] 《周禮‧天官‧籩人》記:「羞籩之實,糗餌粉餈。」籩是盛乾物的祭器(見《說文通訓定聲.先部》),「糗餌粉餈」就是糕、餅類的美譔點心。東漢鄭玄註釋:「餌、餈皆粉(*磨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也作糍)。」西漢《急就章》說:「溲(以水調和)麵而蒸熟之則為餅,……溲米而蒸之則為餌」。今人年節祭祀用的蒸年糕、蒸發糕,就是這一類的。《玉燭寶典》干寶注,說出了古人用棗豆調味製甜糕:「糗餌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棗豆之味。」今之甜年糕就像這一類。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