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觸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在上星期二結束,但引起財經界關注的題目,卻是一反常態地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引起關注,當中只有路透引述消息報道,中國領導層在會議上同意,2024 年赤字率擬定為國內生產總值的 3%,這將低於今年修正後的 3.8%,反映習近平不希望用「大水漫灌」方式救經濟,好聽的就說是維持財政紀律,實際上就是不關心百姓生計。 

反而中經會後,引起外界熱議,是來自彭博報道,指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微博要求部份用戶不要發布「唱衰經濟言論」,根據網上流傳的一份通知,微博提醒用戶避免發表有關經濟的悲觀言論。報道引述一位擁有逾 7.6 萬名粉絲、專注金融領域的的微博用戶發帖稱,他們私下被告知要少發有關經濟的文章。這既凸顯出對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的擔憂、同時也反映當局已經無救市良方,只好訴諸禁制批評聲音的手段。 

因此不難想像,上星期五公布 11 月「三頭馬車」主要經濟數據,表現僅是好壞參半,當中工業生產有改善;零售繼續為經濟提供支持,但增速遜於預期;固定資產投資仍受房地產影響,其中首 11 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更是同比下降 0.5%。綜合分析表示,內地經濟數據未能確認經濟企穩,房地產領域面臨挑戰,整體經濟容易受房地產行業進一步惡化拖累。 

顯然數據反映,至今推出的措施似乎未足以扭轉房地產領域的疲態,當中 11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 10.1%,比 10 月加快 2.5 個百分點。增速雖看似不錯,但考慮到當中有「雙十一購物節」的加持,加上去年底正是內地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以相對較強的基數效應,一成的增幅並不算強。 

至於就業情況,11 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與上月持平,國家統計局繼續無公布青年失業率,稱待統計工作進一步完善後將適時發布,這可以理解成仍未走出困局。內地 6 月青年失業率高達 21.3%,自 7 月起沒有再宣告。 

過往樓價持續上升,令民眾對個人資產價值的增長充滿信心,自然更願意消費。如今資產萎縮,難免要採取更理性的消費。更令人憂心是疲弱的通脹數據進一步表明,中國正在經歷通縮:一方面反映了消費者支出的疲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過剩的供應量,中國的工廠為減少膨脹的商品庫存進行了大幅降價。 

國統局繼續淡化通縮擔憂,僅稱隨著擴大內需政策的逐步落實見效,消費將逐步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有望逐步緩解,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但現實是中國的物價下跌與美國和其它主要經濟體的物價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和其它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最近才開始收斂激進的加息行動,經濟學家已經警告,如果中國的物價繼續下跌,通縮風險形成將打擊企業利潤並引發裁員,從而使中國經濟面臨物價、支出和就業螺旋式下降的風險。 

面對經濟引擎「死火」,《經濟學人》提出,國家主席習近平必須決定是否接受中國低增長的經濟模式,當中又以校準新常態成為當務之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中一項審議議程為設定 2024 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結果將於明年 3月兩會期間公布。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經濟成長率將低於 5%,其中穆迪預測為 4%,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將 2024 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從今年的 5.4% 放緩至 4.6%。 

房地產的低迷也表明,中央的財政安排需要「新常態」。經濟低迷損害了賣地收入,切斷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這使得它們更難維持所擁有的企業和融資平台的債務。正如穆迪在下調內地評級展望時所說,這些或有負債正在具體惡化。 

無論發生甚麼,房地產似乎注定要在中期萎縮,取而代之的是官員們已經開始談論「新三」,即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等三大產業。 但是,儘管這些行業錄得高速增長,但規模相對較小,佔中國 GDP 的 3.5%,遠低於房地產仍佔 GDP 的近 23%,顯然遠水難救近火。 

更重要是新興產業並不像房地產那樣勞動密集型,勞動市場的這種不確定性將抑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國消費者無論如何都會變得更加保守。 

但過慢的經濟增長對習近平來說會帶來危險。如果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不採取更多財政措施來提振需求,他們可能無法消除通貨緊縮,這將侵蝕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加債務負擔,並加劇消費者的悲觀情緒,最終演化成龐大的勞動人口出現失業問題,這不單損及經濟實力,更甚是演化成政治不穩,對過去幾 十年共產黨與民間「約定俗成」以經濟自由換取政治服從,這種「社會契約」一旦被打破,領導人可能更加擔心是觸發類似去年底「白紙運動」引發的政治不穩。◇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