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倡繼續構建香港成為「易行城市」、加強在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推動單車出行、在新發展區優先考慮活躍出行和綠色運輸的需要,及培育綠色與活躍出行文化等;但由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人士組成的團體「街道變革」,對當局仍然缺乏加強管理私家車和提升道路安全的新策略,感到失望。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今(15日)開會,討論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運輸及物流局、運輸署在相關文件中,提出9項建議,包括在公共交通方面,建設新一代「運輸交匯樞紐」;研究引入「按需求提供的公共交通服務模式」;持續完善跨境公共交通服務,促進與大灣區其它城市連繫。

提高道路網絡效率方面,政府建議引入智慧公路管理、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發展。另外政府稱會繼續積極推廣步行和騎單車等綠色出行方式,包括繼續打造香港成為「易行城市」、在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推廣騎單車和支援電動可移動工具的使用等。

倡引入擠塞徵費 遏私家車數目

「街道變革」稱,樂見政府提出推動單車出行和行人友善的新舉措,期待政府提供更多細節。

但是他們認為政府缺乏有關加強管理私家車需求,和提升道路安全的新策略,感到失望。他們希望政府在下一階段,妥善研究如何更進取地,減少市民擁車和駕車的誘因,並且將達致「零死亡重傷」,納入作為未來運輸策略定稿中的實質目標。

「街道變革」指出,本港交通面對的最重要問題,是私家車過多造成道路擠塞。但上述政府文件中沒有著墨。

另外,團體認為,政府周二提出的《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興建一系列新道路,會製造「交通誘導需求」(inducedtrafficdemand),逐漸吸引更多市民以私家車出行、從而帶來更多車流,形成惡性循環。

「街道變革」認為,隨「易通行」全面實施,且三隧即將實施「擠塞徵費」,政府應研究在新建幹道,實施擠塞徵費和其它公共交通優先措施,例如巴士專用線和優先交通燈號,將一部份道路容量劃分予巴士、小巴和商用車輛,減少私家車司機在繁忙時間駕車誘因,長遠則應遏止私家車車輛數目增長。

團體又建議政府透過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規劃、營運及設計方式,確立各公交模式的定位,提供多元選擇以提升乘客的體驗同使用誘因。

行人優先 倡單車友善

「街道變革」歡迎政府提議,在新發展區及合適的市區重建地點,引入更多以行人優先的元素。他們進一步建議,行人優先措施不應局限於行人專用區,還有其它易於實行的方法,例如增加和改善行人過路處、改劃泊車位作食肆延伸、削減進入路段的車流量或車速,或者設置更多遮蔭樹木和座椅等。

對於政府提出在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單車網絡、並改善單車出行配套的一系列建議,「街道變革」表示贊同,期望政府日後逐步推廣至市區,並在本港引入單車友善的道路設計,例如單車專用綫、優先停車綫或優先燈號,及落實容許單車使用者直接騎車過路,與設立充足而安全的停泊設施。@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