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今日(3日)公布「香港珊瑚礁普查2023」結果,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物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

漁護署今年6月展開珊瑚礁普查,為期5個月,普查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

今年義務潛水隊共有103支,潛水隊員超過1,150人,人數約是1997年的30倍。普查結果顯示,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2.8%至74.3%不等,有10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東平洲亞媽灣的珊瑚覆蓋率最高,達74.3%。

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8個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浪茄灣的雜色龍蝦。(政府新聞處)
浪茄灣的雜色龍蝦。(政府新聞處)

義務潛水隊亦在10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28,結果比去年的4.06稍佳,遠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不過漁護署表示,潛水員今年夏季在6個普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現象,包括吉澳雞公頭、印洲塘坳魚咀、娥眉洲烏排、海下灣珊瑚灘及小浪茄。白化的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署方估計可能因夏季水溫上升所致。

除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亦會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物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該次普查錄得全數20個指定指標物種,最常見的為蝴蝶魚、石斑、眉魚、笛鯛、海參、海膽及寶貝螺,大部份地點所錄得的物種數目都很多。大部份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在香港東面水域的伙頭墳洲和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黄竹角海及娥眉洲西錄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