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達和妻子維娜帶著年幼女兒從蘇丹逃亡到英國。一家人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安頓下來,迎來第二個小生命。他和太太不諳英語,只略懂常用的詞彙。就在太太分娩當天,花了十多小時嬰兒仍未出世,莫達焦急得很。醫護人員向他說了些話,又用軟件查找他的母語,然後翻譯,他依然不明白。看見護士焦急的樣子,他只好點頭。數小時後,傳來噩耗,太太因失血過多致死。雖然嬰兒得以保命,莫達哭得死去活來。他回想護士跟他說「induced labouring」原來是「人工引產」的意思。若當時護士用他的母語向他詳細解釋引產的副作用,他會建議醫生動手術把嬰孩取出,可能太太便逃過一劫。他批評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缺乏面對面的翻譯服務。專業的醫療知識不是普通人明白,更何況是不懂英語的少數族裔?他每天也懷念心愛的妻子,二女的名字跟她母親一樣,同是叫維娜。現時,他艱苦地獨力養育兩名女兒。

英國電台BBC在節目File On 4抨擊NHS嚴重欠缺翻譯服務。英國是多元化多種族國家,而基本的醫療設施竟然沒有翻譯。根據憲法﹝2010 Equalities Act﹞,任何不懂英語的人使用公共服務時,有權利獲得翻譯。質素照顧委員會﹝CQC﹞透露,於2018至2022年期間共有2,607嬰孩首周內死亡或是腦部重傷,而其中80宗是涉及翻譯和溝通困難或錯誤而引起。即是說80宗不幸事件是可以防範的。

露拉也是缺乏翻譯服務的受害人。她來自敍尼亞,居住英格蘭北部格拉斯哥。分娩陣痛時,她不明白護士說甚麼。他們在手機找尋她的母語,同時致電懂她母語的職員幫忙,但她仍聽不懂他們的意思。當她醒過來時,有一位翻譯員在身邊,告訴她子宮遭切除了。她濃厚的家庭觀念是建立大家庭。若她早知子宮被切除,一定阻止,並尋求其他醫生意見。這次只是首胎,她期望生育四五個子女。想不到首次懷孕也是她最後一次。她怎向丈夫、兩邊父母交代?她失落非常,痛罵醫護。@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