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針對「移民垃圾」的言論,也得到網民另一個回應,內容大意如下:

「上一代人移民英美澳加,為的可能只是下一代,讓他們享有一個不受逼害的環境。他們終生都在唐人街生活,到死的一刻都未必識英文,他們是否你口中的移民垃圾?」

可惜,這同樣是一個低級的臭蟲論。

與之前「在港外國人也不融入」的「空間性臭蟲論」相比,這就是一個「時間性臭蟲論」:以往的人也未必會學當地語言,也不融入,難道上一代的「老移民」也是移民垃圾麼?

上一代的移民

上一兩代的香港人,經歷過不同的歷史風波,他們移民的動機,背景及計劃為何,同樣複雜,而且人人不同。於此,我很難作出概括性的評論。

誠然,站在某些時空來講,有小部份港人離開家鄉的決定,確然是萬不得已,屬於「逃難」,而不屬於「移民」。那麼在沒有充足準備和良好條件的情況下,為求自保,逃避逼害,一開始移居的「融入」就成為了奢華。

但超越時空,宏觀去審視這個課題的話,我的答案仍十分清楚堅定:哪裏有移民,哪裏就有移民垃圾!

時空的不同

回望香港過去有過的「移民潮」,均有歷史事件作為引子:二戰香港重光之後,六七暴動之後,六四事件之後…均令大量港人離港。而最新的移民潮,則是由國安法所觸發的。

不論時間先後和確實移民的原因,我接觸過在外國的上一輩移民,不論是美國也好德國也好,很多都十分謙虛,營營役役,生活好壞亦不會諉過於人。他們勤力做工,為下一代默默努力,並不會有言行不一的表現,自然十分受我尊重。可見過去選擇移民的香港人,跟現在選擇移民的香港人一樣,多數都能夠通過移居外地,為自己,為家庭,為當地社區帶來正面的價值。

但是否代表上一代移民當中,就一定沒有移民垃圾?

原來早有移民垃圾!

早在黃台仰公布自己取得難民資格的一刻,就有些媒體會以「政治難民第一人」來稱呼他,當時我就已經有撰文探討當中細節。

黃台仰是否「第一個因政治逼害而在德國取得難民資格的香港人」?答案是否定的。就光以我當初讀書的時候,在路維斯港(Ludwigshafen)中餐館所認識的網絡中,就已經有大量持有香港護照的「難民」!

原來中國大陸早有「難民中介」行業,產業成熟,一條龍服務,收費幾十萬,就會協助你到德國申請難民庇護。而計劃周全到一個地步,就算初步申請失敗,也會盡用上訴機制,替你申請Abschiebungsverbot「禁止遣返令」,讓人能夠以Duldung「容忍」方式,繼續居留於德國,這樣操作,幾乎毫無失敗的機會。只因德國政府每年會真正強硬執法,動真格遣返的難民數字,相比申請人數,只屬九牛一毛。

我聽過的個案,中介會要求他們早早手持法輪功標語拍照存檔,或在八九年間的時候,順着六四事件的政治形勢,直接利用這些資料欺騙負責審理的德國官員!

結語

為了成為「潤學」大師,無所不用其極,付出鉅額金錢,欺騙難民處,很多人到頭來只是淪落到中餐館打一份令人生厭的黑工。難道,這就是移民德國的真諦嗎?

難道,這些人就不是移民垃圾嗎?

下一期專欄,讓我如法炮製,再從這個本無意義的臭蟲論當中,抽取當中本質可作比較的細節,再反思新舊移民的異同。◇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integration-rubbish4/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

mailto: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