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屢創紀綠,「躺平」「擺爛」「四不青年」成為流行詞。牛津大學一位學者撰文警告,要為失業的年輕人找到工作,因為幻想破滅、悲觀的年輕人陷入困境,對經濟和社會都是傷害。
青年失業率創紀錄
日前,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嚴格說,一個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且生育率下降的國家,應該會遇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在較年輕的年齡段。然而,中共官方剛剛報告,6月份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1.3%。也有學者分析,實際失業率更高。
無奈之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全職兒女,留在家裏為父母工作並由父母支付工資,由於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
若將約1,600萬名啃老、躺平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財新網近日引述北大副教授張丹丹研究指出,中國3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公布的19.7%。
著有《危險信號:為甚麼習近平的中國正處於危險之中》一書的馬格努斯認為,為年輕人找到工作至關重要——青年失業不僅會損害社會,還會損害經濟。
而且,失業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滯後」風險。危險在於,他們離開正規勞動力市場的時間越長,隨著技能和經驗的萎縮,重返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就越大。
從「躺平」「擺爛」到「四不」中國青年無聲抗議
文章說,2021年以來,一種被稱為「躺平」的社會現象在中國年輕人中紮根。它本質上是希望幻滅,以及在經濟疲弱、社會流動性低和好工作匱乏的情況下,不惜一切地「躺平」度日。
但是,文章認為,中國不能讓失業年輕人「躺平」,因為幻想破滅、悲觀的年輕人的困境,對經濟和社會都是一種傷害。
現在,一個新詞「擺爛」又在年輕人中流行。它傳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悲觀主義,以及根本不努力的意識。
如今又流行「四不」 :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樓、不生娃。廣州市官方近日一份調查說,近一成年輕人屬此群;並強調,要把「四不」現象轉化為「四要」,即要談戀愛、要結婚、要買樓、要孩子。
這份文件引起嘲諷。有網民評論說:「韭菜不長了就要多施肥了」、「不生孩子沒軟肋的人不好管、有軟肋才好拿捏。」
因參加大陸「白紙運動」而遭迫害的大陸青年黃意誠對自由亞洲說,不少從美國長春藤名校畢業的同儕回國,成了宅在家的「四不青年」,縱使教育背景出色,但當前中國經濟下滑又失業率高,也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
黃意誠認為 :「現在中國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來。共產黨的統治下,中國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這些重要的位置都是 1950 年代出生者所佔據的,即使是60後都沒甚麼空間,更何況是 70後、 80後、 90後」。
三個原因 青年失業帶來的問題很嚴重
馬格努斯認為,中國青年的失業帶來問題很嚴重,有三個原因:
首先,根據高盛報告,根據年輕人是重要的消費者,佔城市支出的五分之一之多。加上年齡稍大的同齡人,35 歲以下的人佔奢侈品消費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國的消費疲弱肯定比青年失業率上升更複雜,但兩者之間存在聯繫。
其次,職業結構的顯著變化意味,在製造業與建築業中,低薪、低技術與臨時工作的佔比上升。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研究顯示,15年前非正式與正式工作的比例為40:60,如今該比例已翻轉,這對低薪與零工經濟佔比過高的年輕勞工而言,更是顯著問題。
第三,是三組不匹配問題。許多畢業生獲得的技能與僱主(尤其是工程、金融和製造領域)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工作和薪資期望,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是不切實際的。
更重要的是,總需求不足反映了官方過於重視供給側政策,以及中國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
今年夏天又有將近1,200萬畢業生進入市場,中國觀察人士將密切關注失業數據以及中共政治局預期的經濟決策。中國一些經濟學家更加直言不諱地敦促政府採取措施促進消費。
但是最終,馬格努斯說,中國的青年失業問題可能無法得到解決,除非國家發展模式發生轉變:服務業需要擴大和開放,政府需要積極進行收入再分配和社會保障、教育和稅收改革,並將戰略重點轉向私營部門。這些需要強大的政治轉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