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去年底開始喊話支持民企,中共總理李強3月就職後也頻頻喊話。但近日陸媒披露民營房企仍在等待救援,認為地產紓困政策效果不彰,民企幾乎貸不到款、債發不出去及受反腐影響,籲當局放鬆監管,恢復市場信心。

專家認為,有關文章能出爐,反映當局對於經濟困難已掩蓋不住。但房企問題已不是技術層面的政策能解決的,涉及中共最高層決策,整體經濟環境以及對外關係的惡化等,當局沒有辦法扭轉。

陸媒爆民營房企急待救援 或顯示當局困境難掩蓋

中國房地產行業經過近20年高速發展,是大多數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財政來源,但也因高槓桿發展,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自2020年以來,當局設定房企三道紅線(即剔除預收款項後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淨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於1),設定銀行兩道紅線(房地產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個人按揭佔總貸款的比例),進行預售資金監管、限制房企跨城使用預售款。各地跟進調控措施,試圖擠出房地產行業的泡沫。但相關政策也直接導致地產公司融資出現問題,房企紛現危機。

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當局在地產紓困政策所謂「三支箭」(央行支持民企融資的銀行貸款、債券、股權融資組合)方面動作頻頻,多個城市的首套住房商業貸款利率下限及首套公積金貸款利率相繼下調。

《財經》雜誌「財經十一人」專欄6月12日發文指民營房企正緊急待救,主要提出四個問題:

一是地產紓困政策「三支箭」已過去近半年但效果不彰。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5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263.29億元,環比減少56.4%,同比減少60.4%,創下2020年以來單月融資新低。

銷售業績也在不斷下降。過去三年44家房企違約,其中大部份是民營房企。文章認為,市場出清後尚能存活的優質民營企業亟待更有針對性的救市政策。

第二個問題是民企幾乎貸不到款。雖然央行公開呼籲金融機構支持房企合理新增貸款、合理展期還款需求,但一位在銀行從事多年開發貸業務的負責人表示,政策對授信審批部門沒有約束力。當下對房地產行業的預期嚴重下滑,購房者信心尚未恢復,項目售賣情況很不確定,無法說服風險控制部門發放新增項目貸款。

調查收到的反饋一致認為:雖有監管層喊話,但銀行的開發貸審批仍未有明顯好轉。目前還能拿到新增開發貸款的民營房企均是行業模範生,如龍湖、濱江等,這類房企不超過五家。但若民營房企的項目是同國企、央企聯合開發的,拿到貸款的概率就更大。

第三個問題是債發不出去。財經文章指,除了開發貸,企業債及資產證券化(ABS)產品都是房企的融資工具。對於民營房企,這兩個主要工具現在都失效了。

華泰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4月,房企境內債發行約1950億元,同比下降43.17%;境外債發行約456億元,同比下降68.52%。境內債方面,央企和國企與民營企業兩極分化,2022年初至今,央企國企背景的房企發行的境內債佔比高達93%。

在境外債市場,民營房企也步履維艱。一年來,二級市場上民營房企美元債價格普遍下跌、利率普遍走高,這導致房企很難以合適的利率發行新債。

第四個問題是房企受反腐影響大。房企高管和金融人士認為,銀行不敢給民營房企放貸,還在於看不清監管層對恒大問題的定性。因為隨恒大債務危機一起出現的是金融機構的反腐風暴。

據統計,2021年至2022年5月,中紀委網站同銀保監會共計公布了27條與地產行業違規批貸相關的調查信息,涉及五大國有銀行及全國性民營商業銀行,被調查人員的職務基本為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副行長。

中共當局年初已下令要求官媒在經濟上唱「光明論」,《財經》這篇文章出爐不太尋常。

旅美經濟學家黃大衛(Davy Jun Huang)6月16日對大紀元表示,這家陸媒不是一般的陸媒。官方可能有點傾向於把個別經濟問題獨立拿出來討論,也說明目前經濟困難非常明顯,當局已經難以從單純的宣傳角度去掩蓋了。

黃大衛說,財經文章所說的官方政策效果不佳,原因是雖然有官方層面來支持房企,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卻不可行。比如民營企業發出的債一定要有承銷,現在經濟情況不樂觀,承接債務的人比較少。而對於銀行來說,他們擔心放出了貸款到時候收不回的責任問題。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6月16日對大紀元表示,房地產過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當時中國的首富,不是王健林就是許家印這些房地產大佬。但是他們近年從「首富(翁)」變成「首負(債)」。這說明房地產相當糟糕,因為首富都代表著產業的發展。

他認為現在對於房企來說,就只能夠仰賴中央或是地方政府能不能救助,但中共政府自身難保,加上這是整體市場的問題,局面很難逆轉。「沒有任何的政策可以扭轉現在的局面,他們任何的救助方式都沒有可能會有反轉的機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資料圖。(黃大衛提供)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資料圖。(黃大衛提供)

房地產危機已成中國的「灰犀牛」 專家:當局只是拖延大爆發

財經文章談及如何讓銀行、房企、地方政府避免三輸問題,認為難點就在於既要支持房企,銀行又要合規檢查不放鬆、有效防範自身風險。

黃大衛說,銀行、房企、地方,市場好時他們是利益共生體,市場不好的時候他們是互相衝擊的、互相對立的。經濟情況還在惡化,接下來銀行、地方、房企這三方面的衝突會變成白熱化,出現連鎖反應。

另外,財經文章也直指對於民企而言,籌資救命是標,恢復信心是根本。

文章說,受訪的大多數民營房企當下已經無暇考慮未來發展,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避免債務「爆煲」以及處理與施工方、供應商、業主的各種糾紛上。民營房企的信用也變得脆弱,上游水泥廠、鋼鐵廠只有付現金才給房企供貨,下游建築公司、裝修公司也不敢再墊資開工。

文章指,民營房企亟須系統性的救市方案,讓公司可以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恢復造血能力。

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表示,房地產行業的危機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灰犀牛」事件。

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目前房地產陷入全行業危機,並非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而是在包括政策、疫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狀態,因此政府有義務幫助房地產行業脫困。他認為政府可以有選擇地救助兩類房企,第一類是規模巨大、破產倒閉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系統性風險的房企;第二類是資產質量和經營管理都不錯,只是暫時面臨流動性危機的房企。

「財經十一人」的文章最後表示,能迅速見效、緩解房企資金壓力的措施則是放鬆預售資金的監管,使房企能夠合理地跨城市跨區域調度資金,避免繼續出現明明帳上有錢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債務爆煲的現象。

黃世聰表示,現在民企開始倒閉,是中國經濟骨牌效應的第一張,中共現在儘量避免讓危機從房地產行業傳導到金融體系去,所以它確實可能先救那些大型的、流動性比較好的,但也只是把這個危機大爆發拖得更遠而已。

「外國的經驗都是可能讓這些民企直接倒閉,經過很大幅度的修正之後,才能夠重新再來;可是中國它沒辦法,它可能沒有辦法承受類似2008、2009年的美國金融海嘯的中國版本在中國發生。我不認為現在中國有準備好去面對這樣的局面。」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黃世聰提供)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黃世聰提供)

李強喊話為何會無用?

中共總理李強3月正式上任時,就開始喊話支持民企,各方政府則宣傳優待民企,甚至要求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等。

黃世聰表示,喊話誰都會喊話,問題是你沒有對應的政策。

「你說要支持民企,問題是你還在拘捕一些民企的領導人。房企要倒閉了,難道你直接去接盤把負債接下來嗎?目前中國能夠做的就是信心喊話,但是實質能夠做的相當有限。你看他也進行了降準,讓利率寬鬆,不斷地放錢出來,還是救不起來。如果對中國的經濟都沒信心的,誰願意花那麼多的錢去買樓地產?」

黃大衛認為,當局一直在說支持民企、振興市場,但是除了看具體的措施能否讓民企得到實在的幫助,還是要看中國的國際關係。

「過去單純是中國的政策就可以改變市場,因為過去的國際關係是比較平衡、比較平靜,所以它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現在還要考慮外部的關係,例如有沒有國際制裁、外商投入中國還是撤離中國、訂單是下到中國來還是下到東南亞國家,還有高科技行業是否被制裁、對一些上市企業是否進行審核。」

「現在影響中國經濟的,已經由過去單純的政策變成了國際關係,所以北京的一些政策的效果跟以前的效果不是一回事。」他說。

黃世聰也表示,這些困境是因為習近平的政策或是中美的關係惡化造成的問題,不是任何的小政策或技術面能解決的,真正的結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他說,過去可能市場環境、資金比較寬鬆,加上對未來的展望很好,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居住。現在外國人走了非常多,有錢人也走了非常多,可能同時拋售他的房地產。

中國本土的工作機會正在大規模減少,官方稱5月份青年失業率為20.8%,比上個月多出0.4個百分點。官方的失業率仍被質疑有水份。

黃世聰說,「年輕人是買樓的重點,他連工作都沒有,怎麼可能去買樓?中國的房地產恐怕要大幅滑落。」#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