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爆谷一周》告一段落,我很失落。

向來喜歡閱讀訪問。尤其訪問明星名人。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搵工,跟當時的女朋友說:「如果入到壹周刊做娛樂版,就正,豪語錄是全行寫人訪寫得最好。」其後,竟然一做做了15年。

很記得那位女朋友在分手之後,告訴我:「你話要入壹周刊就入到壹周刊,是我覺得你最有型的一剎那。」

喜歡閱讀還喜歡閱讀,我不算特別喜歡撰寫。我份人沒有太大好奇心,面皮又薄,不是記者的材料。不過,工作不容員工選擇,不知不覺還是寫了幾百篇人訪文章。

較早期,就是拿著錄音筆,跟受訪者傾談,斷斷續續也沒有問題,我的問題再無聊再廢,得到的答案再官腔,至少可以在後期用文字修飾一下,算勉強過到關。

即使上司很多時也看不順眼,也沒有太大不滿。後期,除了要應付實體雜誌,還要應付網絡版,受訪者需要坐定定被拍入短片。就算一樣可以透過剪接加鹽加醋整色整水,但如果個訪問做得差,神仙也難救,難度一下子以幾何級數提升。

難以想像變成一個一小時的電視節目,有幾吃力。或者,你會覺得谷德昭在娛樂圈有一定江湖地位有一定人脈,跟黃子華跟鄭秀文跟劉青雲等巨星合作過,有交情,可以邀請到難得一見的嘉賓受訪,甚至可以像老朋友般推心置腹,贏在起跑線。

我看到是針無兩頭利。訪問老朋友,對方可能認為你必定理所當然一味唱好,你本身也可能不好意思提及太過尖銳的題目,但觀眾愛看的,不是宣傳易,不是廣告雜誌,就算訪談內容不涉揭秘,至少也會期望有些私人感受而不是句句套戲有幾好睇個演唱會有幾好聽。

我以前覺得壹周刊的人訪特別好看,也正正在於訪問者特別冷漠無情,而不似其他同業,不斷強調自己跟受訪者得閒會飲茶,交情很深厚。當事人可能以為是自己的賣點,我覺得對於訪問者來說,肯定是缺點。

看看Piers Morgan與C朗拿度的關係便明白,C朗拿度的糞便,Piers Morgan也會大讚香氣四射。何來公信力?

《爆谷一周》好看的地方,是谷德昭很懂得把跟受訪者的關係,化成點綴,而不會喧賓奪主。而且,好心地。不單對認識的嘉賓好心地,是對素未謀面的受訪者也好心地,是對整個香港娛樂事業好心地,甚至對整個香港好心地。

可能是在以前的工作環境受到潛移默化,又可能是純粹的年少氣盛,曾經總覺得一個出色的訪問者,必定需要咄咄逼人,最好問到受訪者口啞啞,才顯得訪問者有料到。

看其它的訪談節目,也經常看到訪問者擺出高高在上的智者姿態。谷德昭不同,比較似一個同步呼吸的過來人,是沒有甚麼驚天猛料可爆,但看得人很舒服。

舒服,在現今時勢,是很重要又難能可貴的追求了。當然,總有人只想看到鄭秀文對於黃心穎出新歌有甚麼看法,另作別論。

不知道《爆谷一周》會否有第二季。如果有,我只有一項小小建議:大膽捨棄現場觀眾吧!就算有,也可以減少他們的參與程度。香港值得擁有一個更具針對性的訪談節目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