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推出北宋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絕筆書《致知縣朝奉尺牘》,別名為「江上帖」,2013年經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為國寶。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陳建志對大紀元表示,這個展覽名稱是「國寶聚焦」,展出蘇軾寫的一封信《致知縣朝奉尺牘》,為蘇軾晚年最後一件作品,也稱蘇東坡的絕筆書,2013年經由文化部公告的國寶,展期至3月26日。
《致知縣朝奉尺牘》全文為:「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想康福。餘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廿八日。」
陳建志表示,《致知縣朝奉尺牘》的別名叫「江上帖」。通常取尺牘第一、二行幾個特殊的字做別名,因為比較好記。而絕筆有兩個意思,其一有時某人的詩文書畫非常傑出會叫做絕筆,像蘇軾的「寒食帖」被認為是絕筆,後世評其為「天下第三行書」。其二是人生晚年最後一件作品,如蘇軾的「江上帖」是他的絕筆之作。
「這個展覽主要從蘇軾這件國寶作品去發想」,陳建志介紹,他希望用5個單元輔導觀眾去認識「江上帖」這件作品,包括「看展前想一想」「詩書雙絕」「宋 蘇軾 致知縣朝奉尺牘」「書法風格」「浪跡天涯」單元,他們也做了英文小卡片讓英文使用者去對照。
看展前想一想
「江上帖」為北宋文豪蘇東坡存世墨蹟當中最晚年的一件作品,素有「絕筆」之稱,也是故宮院藏「國寶」等級的文物之一。尺牘,也就是今日的書信, 受信人據考是蘇軾好友杜孟堅。他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心境如何?人在哪裏?書法的藝術表現又當如何欣賞?希望透過展覽文圖並陳的鋪陳和展示手法,讓觀眾得對蘇軾其人其藝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詩書雙絕
蘇軾《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文才甚高,所作詩文多為讚賞傳誦,迄今不止。《觀潮》詩,又名《首尾吟》,一說是蘇軾臨終前書與三子蘇過(1072-1123)的絕筆詩。文字饒富禪意,心境豁達透徹,或可藉此窺探書寫《致知縣朝奉尺牘》時達觀的心理狀態。 絕筆,或指臨終前手稿,或指最精彩的詩文字畫,此取前意。
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詩文書畫俱成大家,黃庭堅(1045-1105)譽其書法為宋朝第一。元符三年(1100),蘇軾獲詔返京,翌年抵金陵(今南京)前書此札答覆「知縣朝奉」,據考即為杜孟堅(生卒年不詳)。蘇軾與杜氏一家四代互有來往,是以文字簡約凝練,情感真摯深刻。間架左低右高,用筆雄健,為存世墨蹟當中的絕筆之作。
書法風格
陳建志說,黃庭堅評蘇軾早年書學《蘭亭序》,中年轉學顏真卿(709-785)、楊凝式(873-954)書法,為北宋第一。但蘇軾傳世大概有168件左右的作品,並沒有看到蘇軾臨寫顏真卿、楊凝式的作品傳世,所以他們提供蘇軾早年、中年、晚年的書法作品,分別為《寶月帖(右)》、《書跋語》與《寒食帖_局部》,來呈現蘇軾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這3件作品都是故宮的典藏。
他表示,細觀《致知縣朝奉尺牘》的用筆、間架,不僅承襲晉唐傳統,「人」、「令」、「愛」捺筆「一波三折」的寫法,似又與北宋周越(生卒年不詳)有關,是以自謂「落筆已喚周越奴」,從中可見書學淵源及其書藝的演繹變化。
浪跡天涯
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三日,宋徽宗(1082-1135)即位,大赦天下。蘇軾獲詔後自儋州(今儋縣)返京,七月二十八日病逝常州。終其一生,宦海浮沉,行蹤漂泊不定。晚年撫今追昔,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陳建志表示,故宮歡迎大家來第一展覽區看「國寶聚焦」,到現場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