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本土研究社」研究指出,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的劏房主題性報告,劏房情況惡化,例如獨立廚房減少、劏房戶跨區就業變多;並首次有資料顯示離島區有劏房。本研社指出,劏房趨勢在近年未有改善,亦反映現時政府提供3萬間單位的簡約公屋,遠不足以應對現時有約21.4萬人居住在劏房內的龐大數字。
政府統計處上述報告稱,全港現時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個,居住21.4萬人,與去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所公布的數字相若,但比起2016年的91,787戶,5年間增加15,584戶。而人均劏房居住面積由2016年5.3平方米,微升至6平方米(約60呎),面積依然只得半個車位,或因住戶平均人數下跌所致,即由2016年的2.3人,降至2021年的2.0人。
愈窮住得愈貴 愈窮交通成本愈高
研究發現,愈窮的市民要交愈貴呎租,指出劏房平均租金由2016年的4,500元,升至2021年的5,000元。經進一步計算,2021年劏房戶的呎租中位數為每呎42元,對比全港的每呎25元,平均多交每呎17元租金,反映劏房戶的房屋負擔尤其沉重,「愈窮住得愈貴」。
另外,本研社指以往市民居於劏房的其中一個原因,為劏房鄰近工作地點,方便交通,但是2021年劏房住戶中,同區工作數字由2016年的逾四成降至不足三成,反映跨區工作的情況加劇,而現時偏遠的過渡性房屋選址,預料亦將加劇基層市民跨區工作的情況,「愈窮交通成本愈高」。
研究又指,劏房戶住屋狀況不穩定。根據政府的統計報告,比起一般全港住戶數字,劏房的內部遷移(即現住地區與5年前的居住地區不同)比例高出4%,情況或因近年市區重建速度影響。
劏房擴至離島 獨立廚房減少
根據政府公布的劏房分區分佈資料,亦首次顯示離島亦有704間劏房,有1,970人居住。本研社認為,這反映劏房問題擴至全港,亦顯示市民即使遷至遠離市區之地,亦可能難逃狹窄的生活空間。
政府數據亦顯示,有獨立廚房的劏房數字明顯下降,由2016年的72%下降至2021年的66%。「本土研究社」指顯示劏房愈難滿足全面的居住需要,又批評統計亦未有反映獨立廁廚的平均面積,難以判斷其獨立廁廚的空間是否合理。
另外,少數族裔的住屋問題亦嚴重。例如居於劏房的巴基斯坦人佔其族裔的近十分之一,尼泊爾人更佔逾四分之一,遠高於華人的約2.8%。
研究又批評,政府今次報告公布的劏房定義,跟2016年劏房主題性報告相同,仍未有指明有包括計算工業樓宇,此定義亦未計太空倉、床位、板間房等,或令最新劏房分區數字如觀塘區、黃大仙區(包括新蒲崗)的劏房數字偏低,並未反映全面劏房現況。@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