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生活中,我是在競爭(Competition)?還是爭取成就(Achievement)?過去我並未特別注意這兩者的差異,因為透過競爭取得成就,在實現成就的過程中必定會有競爭。但是接觸了領導力及組織診斷教育後,才領悟到兩者的差異,重新思考對上班族的意義。

常聽人說「要培養競爭力」,對外要跟其它公司競爭,對內要與同事、前後輩,甚至部門競爭。在這樣的競爭中獲勝也會得到成就感,不過競爭和成就到底有甚麼區別呢?

競爭是把自己的價值放在贏過對手。根據數十年觀察的心得,通常將價值放在贏得勝利的人往往具有攻擊傾向,渴望他人的認同與稱讚,這種人害怕失敗,容易扭曲對目標的定義,也就是如前面所說,把晉陞或提高年薪等「手段」當作是自己生活的「目標」。

相反地,有成就傾向的人會把重點放在想達到的目標上,不僅是別人賦予的目標,更會為了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而努力。

現在就來說明為甚麼要把競爭和成就區分開來,還有把精力放在成就上的重要性,就像之前比喻的,職場是我的「存摺」,我的專業是「現金」。過去老一輩的模式是,工作了一輩子,用賺來的錢付孩子的學費、當結婚基金,以及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費。

但現在退休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走向,將來正職員工是會增加還是減少?考慮到第四次產業革命等趨勢,企業逐漸減少正職員工編制是不可避免的,以競爭心態工作的人為了往上爬,在狹窄的梯子上全力奔跑。

陷入熱烈競爭的人,會比把時間精力花在提高自身專業的人更容易被上司注意,也更容易陷入貶低對手、頻繁聚餐等過度的「職場政治」的危險中。

相反地,重視成就的人對於想在哪個領域成為專業者,有自己的想法、會樹立自己的標準,並努力實現目標。比起內部競爭,這些人更關注外部訊息,尤其是那些走在專業領域前方的人,他們會透過管道交流,尋找學習成長的道路。

在這種成就過程中自然會展開競爭,但以成就為重心的人比起贏過別人,更致力於達成自己立下的基準,在這個過程中會建立自己的專業性,創造堅固的實力。

以競爭為重的人一旦失敗就會感到憤怒,將自己的失敗合理化、貶低對手,因為他們無法從失敗中學習,這些上班族不斷競爭只為證明自己,壓力自然很大。

但是具成就傾向的人,即使在競爭中輸了也能從過程中學習,這類型的人不會被侷限在組織裏,他們即使離開公司也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發揮的舞台,甚至獨立創業,以自己的專業性復活。

偶爾停下來回顧一下職場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每天過於集中在競爭上?在競爭之前專業性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了嗎?在職業慾望中有想要成長的領域嗎?為此正在努力累積經驗嗎?存摺(職場)很多,但裏面都沒有現金(專業)是沒有用的。

同樣地,工作資歷再久,若不能累積自己的專業性,不僅在職場,連離職後的生活也無法保障。因此從現在開始要知道,比起競爭你更應該注重自我成長,就算離職之後也能從別的領域重新開始。#

(本文摘自《離職說明書:擺脫萬年社畜心態,培養「專業工作者」的十項核心力,隨時離職都不怕!》,采實文化提供)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