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前從尾牙開始到過新年,是一年中「打牙祭」──享用豐盛菜餚的旺季。追根溯源「打牙祭」這個詞兒也是來自這時節。
我們偶逢聚會或是慶賀喜事,常會一群人一起吃吃喝喝,就說是「打牙祭」。的確,吃吃喝喝離不開「牙齒」,那麼「打牙祭」是從牙齒來的聯想嗎?還出於巧合呢?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
「打牙祭」的說法由來已久,和「作牙」有關,不過「作牙」本字是「作迓」。「作迓」是作甚麼用呢?它是祭拜土地公的儀式。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台灣一帶有「作牙」的習俗,商號一般在黃曆每個月的初二、十六「作牙」,年中還有「頭牙」、「尾牙」的大祭,是最盛大的。
那麼為甚麼是商號「作牙」呢?《台灣省通志》解釋「作牙」:「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又說:「二月二日之迓禮,曰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曰尾迓」。
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故而以「作迓」迎福運、迎財運。怎麼說呢?「迓」是迎接的意思,《爾雅‧釋詁》:「迓,迎也。」「作迓」是「迓迎福德正神」的意思,寄寓迎福、迎財的意義。「作牙」是民間的俗稱。
商家行號的「牙祭」和「打牙祭」
每年黃曆二月二日是福德正神的誕辰,商號在這一天準備美饌作年中第一回的祭拜迎接福運,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作牙是年終的祭拜稱作「尾牙」。一般商號每個月要舉行兩次迎迓福德正神的祭拜。稱為「牙祭」,就在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這兩天。
商家行號準備豐盛的食物,舉行「牙祭」供奉福運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牙祭」之後把祭拜過的肉食請「牙商」(買賣中介)吃飯,並分送給員工食用,就是俗稱「打牙祭」。「打牙祭」因此就成了慶賀喜事聚餐或吃一頓豐富飯菜的代名詞了。
清代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 訪朋友書店會潘三》就有一段反映當時社會常態的描寫:文士匡寄身書店文瀚樓,店主人情商他批書,擬以最快的速度付印出版,談到報酬條件時說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裏喫『牙祭肉』……」。可見「作牙」的「牙祭肉」是比平時的飯菜要豐富的加菜了。這麼說來,吃了「牙祭肉」打牙祭,也是托土地神之福了!
古人感謝土地之神賜福
土地公的傳說很多,土地公本是保護土地、保護眾生平安的福神,在古代是為「后土」神,以及「社神」。從上古以來,歷朝歷代祭祀「后土」、地方祭祀「社神」的傳統非常悠久。
從上古時代起,天子必在歲末年終之際領著百官祭祀「后土」,在民間各地則祭拜當地的社神,虔誠感謝土地之神賜予國邦寧靖、百姓平安。那是發自內心的虔敬誠意與感恩,而不是出自有求的目的。漢代《風俗通義·祀典》說:社是土地的主人,感謝廣大土地上的土地神,不要遺漏、不要失敬,所以就作「社」——土地神壇來祭祀,報告一年的收穫,感謝福祐。[1] 后土天神無所不在,人作而不求,福德自在其中!#
註釋:[1] 《風俗通義·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