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陌路上,樂聲叮叮咚咚,一群人聚精會神地「看牛」、看「熱鬧」,把農村點綴得春意熙熙、明媚綺麗。這樣的歡慶風情,一年只有一回見,那就是新年頭迎春的日子!這是清代黃鉞畫的《綺陌迎春》即景(下圖)!

春牛迎春

農村的土道上,鑼聲和嗩吶聲歡響,雍容的儀仗隊前導,旗幟、華蓋飄舞,一群人前後荷擔抬著台車,車上一頭碩大的「春牛」矗立在那兒,原來是土牛送寒迎新春囉!你看路邊各家父老和挑擔駕車的商販都停下腳步簇立觀看吶,還有還有,一個小孩兒一勁拉著帶他的大人,催促著快走快走,到最前頭去看熱鬧!大夥兒走過寒冬,迎接春天的訊息,心中的熱情都被春牛迎春鼓動了!

春牛迎春。圖:清代黃鉞畫《春台熙皋.綺陌迎春》(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春牛迎春。圖:清代黃鉞畫《春台熙皋.綺陌迎春》(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耕不可或缺的牛和百姓的生活自然息息相關。在新年迎春神時,土牛(也稱春牛)就是要角。這種風俗傳自周代天子在冬末為人民禳除大難的一環,《禮記·月令》記載季冬之月命令官吏「出土牛,以送寒氣」。

從五行相生相剋來講,牛(丑)屬土,土剋水,土牛可以送走冬天溼冷的寒氣。傳至後代,改成在春天來時造土牛勸春耕,這也是中央到各級地方官署最重要的行事之一。

元旦大祭與勸耕

《史記·天官書》記載:「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是說:黃曆正月初一(即俗稱大年初一)是公家制定的新年第一天,立春是天造地設的四季開端日,春夏秋冬的循環由此開始。實際上,元旦和立春這兩個日子非常接近,有時也落在同一天。

元旦前後即是春耕開始的日子,對承繼天命的天子來說,這是一年中經世濟民的大事,對農民百姓來說,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生計開端。於是天子就在元旦先舉行大祭,向天神祈禱一年豐收,並且擇定良辰吉時帥領三公、九卿、諸侯和大夫等等中央官府要員,親載農具,到天子的田地(籍田),親身示範春耕,以作為百姓的表率向百姓勸耕。

從周代以來,各代英明的帝王都傳承了這種躬耕示範的傳統。一直傳到清代。康熙皇帝除了示範躬耕,更親自從江南精選了早熟的稻種帶到北京「親視栽植」。這種稻種到了六月裏就成熟可穫,可滿足中國北方的稻作條件,豐富了中國北方人民的糧食來源。(見《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立土牛儀式

東漢時立春日「立土牛」勸春耕的儀式很盛大,是怎麼舉行的呢?《後漢書.志.禮儀上》留下了記載:在立春那一天,天未亮時,全國從京師到地方的大小官吏都必須在五更前集合,齊聚各自辦公的官署門前。這一天出席官吏穿著的制服不是平日的官服,而是象徵春神生機的綠色衣服,小官吏頭上則戴上綠色的包巾。官吏們在署府門前塑立「土牛」和「耕人」,在地上插滿綠色旗子,讓大地佈滿綠意,向民眾報春——春天已經回來了,快結束冬休勤快春耕喲!

打春 鞭春

宋代、清代,都把土牛(這時叫春牛了)迎進宮中。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要把春牛送入宮中去,準備在立春這一日舉行「鞭春」儀式。開封、祥符兩個縣,在官府前立起春牛,趕在立春日一大早「打春」。清朝時的迎春儀式很隆重,連續舉行兩天。《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當天,皇帝、皇太后、皇后都參加了迎春的儀式,組成盛大的隊伍恭恭敬敬地將春神(句芒神)、土牛迎入乾清門、慈寧門,在宮內接續迎春神的禮儀。

宋代和清代的「打春」也叫「擊春」,實際怎麼個做法呢?宋代時,官員拿金屬環擊破土牛。當時還伴有呈上「春牛圖」和「咬春」——吃春蔬的應節時俗。後來清朝演變出真人扮演春神,穿著綠色衣服、手執楊柳枝或五色絲鞭杖鞭打土牛。

吉祥春牛圖。本幅作品為版年畫家陳永欽的《春牛圖》。(蔡上海/大紀元)
吉祥春牛圖。本幅作品為版年畫家陳永欽的《春牛圖》。(蔡上海/大紀元)

不管是官員打春或「春神」鞭春,都是為了勸人春耕,以今天的話說,就是勸耕的行動劇,吸引百姓關注。打春、鞭春之後,土牛碎成土塊,庶民百姓們搶拾土塊放回自家田里,寓意今年好收成。

清代嘉慶皇帝在黃鉞《綺陌迎春》畫上以楷書題跋:「歲出土牛早送寒,東郊迎氣屬春官;熙朝典故從民俗,儀仗紛陳擁道看。」道盡土牛春郊送寒迎春的民俗節景傳承。

這新年頭的節景典故自古傳到大清相沿二三千年,其中更蘊含五行的道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太平年的春意和敬天敬神的心意,盡在其中!#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