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宋史》中的北宋抗遼名將,戍守邊防二十餘年,遼人(契丹人)十分畏懼他。遼人認為六郎星宿(將星)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的智勇善戰宛如是六郎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楊延昭和天波府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義的改編故事,從元代起,各種版本在戲曲、小說和評書中流傳甚廣,深受普羅大眾喜愛。此【楊延昭傳奇】系列,筆者僅就鄉野民間口耳流傳的軼聞加以摘錄綜述,與讀者分享楊六郎流傳千年的英雄故事。

在小說和戲曲故事中,孟良與焦贊是楊延昭麾下的兩位大將,他們原本是山大王,以好勇鬥狠著稱,但後來都投靠於楊延昭旗下,一同抗遼,名聞魯(山東)、冀(河北)一帶。焦、孟二人常常一起出戰,成語中比喻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焦孟不離」就是出自於他們二人的故事。

在正史中,孟良確實是楊延昭的部屬,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名震中外的孟良崮,傳說也是因孟良曾屯兵於此而得名。而焦贊則是北宋末年,富弼手下鎮守北方的抗遼將領。至於為何後代的小說和故事會將年代不同的二人寫成好朋友,可能是因為二人都是抗遼將領的緣故。

然而在小說、評書和民間傳說中,楊延昭收服他們的故事也是曲折不斷,主要有以下兩個版本流傳:

其一:楊延昭三擒孟良、焦贊

孟良和焦贊被人稱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出自[清]版《繡像楊家將全傳》。(公有領域)
孟良和焦贊被人稱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出自[清]版《繡像楊家將全傳》。(公有領域)

話說楊延昭授命守邊關,他久聞可樂洞主孟良力大無窮、武功高強,因此亟欲收服此人。一日楊延昭派出部將岳勝前往可樂洞襲擾,準備引孟良前來。而孟良果然中計,率眾前來叫陣。

楊延昭親自接戰,並勸其投效朝廷。但孟良不聽,揮動大斧直攻而來。楊延昭挺槍迎敵,交戰幾回合後便佯敗而走,孟良立即追上。楊延昭轉身拈弓搭箭射中其馬,孟良摔落於地遭到軍士們活捉。

此時孟良說道:「暗箭射馬,以此詭計,我不服!」

楊延昭說道:「放你回去如何?」

孟良回:「你放我回去,日後交戰不設暗計,明明白白地『平空拿我』,我即拜降。」

楊延昭又回:「『平空拿你』此有何難!」因此放了孟良而去。

到了隔天,楊延昭找來岳勝,商量好了計策,再擺好陣式等著孟良前來。

孟良果然率眾再度前來,楊延昭出馬應戰,交戰數回合後佯敗,往後山奔走,孟良追上卻半路碰到岳勝大軍的伏擊,孟良不敵,逃往旁邊的小路,但深入後發現四處懸崖峭壁,無路可走。就在無計可施時忽見崖上有幾個樵夫在唱歌。

孟良大聲對樵夫們說道:「救我出谷,我當以金銀相謝。」

樵夫們就拋了一條麻繩下來,準備拉他上去,孟良見狀,趕緊將繩綁於腰間,就這樣眾人將他緩緩拉上,最後停在半途。

接著楊延昭與將士們出現在崖上,楊延昭說道:「我已『平空拿你』。孟良,你肯服了吧!?」

孟良又說:「這是非戰之罪,要我倆正式交戰,你在地上『平空拿我』才算數,我才甘願投降。」就這樣,楊延昭又再度放了孟良。

楊延昭回到寨中,又找來將士設下陷阱,自己就回到了營帳中溫習兵書,等著孟良前來。

到了晚上,孟良果然率眾前來夜襲,他料想楊家將士們都已休息,一定全無防備。他在遠處又見楊延昭獨自一人在帳中看書,他騎著馬直奔帳前,準備一雪前恥,但沒想到連人帶馬突然跌落坑中。

六郎擒抓孟良。圖片取自明 陳繼儒編,南北兩宋志傳。(公有領域)
六郎擒抓孟良。圖片取自明 陳繼儒編,南北兩宋志傳。(公有領域)

四周埋伏的將士們一擁而上,將孟良拉了上來,他的隨從嘍囉們見老大被擒,紛紛投降。楊延昭這時說道:「放你回去,日後再戰如何?」

孟良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我雖然是盜賊,但絕非喪盡良知。將軍智勇雙全,真乃天神也!我已被你抓了三次,哪敢再求你放我,我願傾心侍奉將軍。」

楊延昭大喜過望,當場為孟良鬆綁。隔日孟良回洞,召集所有大小頭目前來歸降,楊延昭大設宴席款待眾人,席間他感嘆大宋兵微將寡,望招募天下英雄豪傑前來襄助,護衛中原。

孟良回曰:「六十里外有個芭蕉山,為首者焦贊有萬夫不當之勇,我與他相善,當前去招來為將軍所用。」

隔日孟良單槍匹馬前往芭蕉山,正巧就在山前遇上焦贊,他見到孟良便問:「哥哥因何前來?」孟良告知自己已經投身於楊延昭麾下,並勸他一同歸降,但遭到焦贊當場拒絕。於是孟良回軍告知楊延昭,設下招降之計。

次日楊延昭率軍前往芭蕉山寨前叫陣。焦贊率眾出戰,打了幾回合後,楊延昭佯敗而走。焦贊率軍追上,孟良與岳勝一同乘虛而入,在芭蕉山後放火。

楊延昭見後方火焰沖天,告知焦贊山寨著火,焦贊只得棄戰回寨救火。回到山寨的焦贊遭到伏兵包圍,就這樣被將士們抓了起來。

這時楊延昭親自為其鬆綁,並向他說道:「請英雄切勿見怪,現今大遼侵犯邊境,正是報國時機,若閣下願意投效,我定將上奏朝廷加封官職,不知您以為如何?」

焦贊思忖片刻,一方面附近所有的山寨頭目都已歸順,而他也感念楊延昭的誠意,於是就這樣加入楊家將士的行列,與孟良一同抗遼,兩人後來戰功赫赫,名聞河北。

其二:焦孟不離 義結金蘭

另一個傳說的版本,則是孟良與焦贊二人本為將相之後,但都因為時局戰亂,為維持生計過著貧苦的生活。孟良以砍柴為生,焦贊則是個牧羊人,負責放牧和看守羊群。

然而二人都身懷家傳武學,閒暇則勤練武藝,氣力過人。並不時幫助村裏百姓,擊退打家劫舍的遼兵,他們都夢想著能有機會投效沙場、保家衛國,光宗耀祖。

孟良平時都沿著大清河上游(位於今河北省境)沿途砍柴,焦贊卻是相反,沿著下游往上遊走,沿途放牧羊隻。

有一天,孟良揮動著祖傳的大斧,三兩下就砍了一堆木柴,還順道收割了不少牧草,他爬上樹梢,正準備找個好位置休息一會兒。而焦贊正在附近放羊,那群羊啃著青草,不一會就啃光了一大片,有幾隻羊還跑到孟良附近,吃著他收割好的牧草捆,這時孟良正好在樹上休息,被羊叫聲給吵醒,氣得跳下來大罵。

孟良說:「你這放羊的!就放任著羊吃我的牧草?」

焦贊回:「哪知道是你的草?只吃了一點有甚麼好計較的?」

你一句我一句地,兩個人一來一往越說越火互罵了起來。孟良率先發難。他把斧頭扔到一旁說道:「動嘴分不出高下,咱來比力氣、來摔跤。你若是贏了,我剛砍的木柴都給你!」

焦贊自恃武藝、氣力從沒遇到過敵手,也不甘示弱:「你若是贏了,那幾頭吃草的羊就給你了!」

二人一言為定,就互相扯著衣服較勁,各不相讓,比了老半天分不出勝負,一段時間後孟良沉不住氣,跳到一旁說:「有本事就來比兵器!」焦贊答道:「動就動,誰怕誰!」

於是二人分別拿起祖傳的大斧與鋼鞭互打了起來,就這樣你來我往地打了一百多回合,依然不分勝負。孟良與焦贊以家傳武學打了幾十年遼兵、盜匪,未逢敵手,今日真的遇上旗鼓相當的對手,二人表面上打得你死我活,心裏卻暗自開始佩服對方。

這時,忽然聽到遠方傳來一個洪亮的叫喊:「兩位好漢住手,都別打了!」

但孟良與焦贊二人交戰正酣正在興頭上,哪肯住手,二人都使出拿手絕活,勢必要分出個高下。

大喝一聲後,兩人同時使出了絕招,就在這時,只見一桿長槍正對著他們二人兵器的中間刺來,「哐噹」一聲,巨大的金屬撞擊聲響起,二人的兵器皆脫手被震飛,而其間產生的爆震將二人彈飛,差點摔個四腳朝天。

二人雖未受傷,但被嚇得面面相覷驚歎:哪個人這麼大本事?此生從未見過如此高絕的身手!

楊延昭。(夢子/大紀元)
楊延昭。(夢子/大紀元)

二人爬起來一看,身旁站著一位身高八尺的大將,金盔金甲,面如冠玉,目光炯炯有神卻充滿慈善,但卻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如天神下世。

原來當時楊延昭正騎著馬在邊關巡查,到了大清河附近,發現兩位大漢正在比武,只見二人的武功招式精熟,絕非一般尋常百姓,感到甚為歡喜,心想:若這二人能與我一同抗遼,那該有多好。但二人打著打著,眼看就要以性命相搏,因此只得立即出手將他們分開。

二人連聲詢問:「敢問閣下是?」這位大將說道:「我乃三關大帥楊延昭,你們也可喚我作楊六郎。」

二人一聽是名震天下的楊延昭將軍,都鞠躬叩拜,對他的本事心服口服。

楊延昭將他們扶起,問二人為何大打出手?孟良與焦贊想到剛才為了一點小事互不相讓,都臉紅了起來。

楊延昭又說道:「我見二位好漢的武藝都不差,不知可否願意投入我麾下,與我一同上前線殺敵報國?」

二人原本都有投效沙場之意,機不可失,立刻答應下來。交談中,楊延昭得知孟良與焦贊俱為名將之後,只求有朝一日能以身盡忠報國。三人越談越投機,楊延昭便提議就此結拜為異姓兄弟。

孟良與焦贊二人喜不自勝,就這樣對天盟誓,楊延昭為大哥,孟良第二,焦贊老三。今後生死共患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從此以後,孟良與焦贊二人就成了楊延昭的左右臂,傳說中孟良與焦贊二人最常一起出戰,後人形容他們二者「焦孟不離」,也因此衍生了這個成語典故,並流傳千古。#

參考史料:《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 佚名 著 秦淮墨客校閱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趙雲雁 搜集整理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