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元帥,是二戰時期德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也是極少數受到同盟國陣營尊敬的將領。他雖然效忠希特拉,但卻從未加入納粹黨,並且多次抗命,拒絕執行希特拉的屠殺令。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評價隆美爾:「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一次大戰 大展軍事長才
艾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於1891年11月15日出生在德國南部,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他自幼在簡樸、務實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年輕時的隆美爾原想當一名工程師,但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選擇了從軍之途。1910年7月,隆美爾加入符騰堡(Württemberg)步兵第124團,在基層任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擔任連長職位,隨部隊開赴法國及東線作戰,因其英勇的表現,獲頒鐵十字勛章。之後調任符騰堡山地營任職,於馬達傑爾山(Matajur)戰役中,僅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就將近萬名意大利士兵俘虜,他因功獲得德意志帝國軍隊最高榮譽的大藍徽十字勛章。
戰後他在國防軍擔任警衛連長、陸軍學院教官及步兵營長。1937年,隆美爾以自己在一次大戰的陸軍戰術經驗完成著作《步兵攻擊》一書,以此聲名大噪,並高昇為元首警衛營司令。
橫掃法國 揚威北非沙漠
1940年,隆美爾升任德國第7裝甲師師長,同年5月10日,德國發動對西歐國家的軍事突襲,在法國戰役中,他率領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攻佔法國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Cherbourg),其攻擊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無人能出其右。
此次閃電戰役中,第7裝甲師共損失42輛戰車,陣亡682人,而俘虜盟軍人數超過德軍戰亡人數一百多倍,達9萬7千餘人,獲得戰車及裝甲車485輛,火砲數百門。輝煌的戰績,使隆美爾在戰鬥結束後被納粹德國政府譽為「戰神」。
1941年2月,希特拉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統率德、意聯軍。隆美爾到達北非後,採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痛擊英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扭轉了北非戰局,在北非沙漠颳起一陣「隆美爾旋風」,他率領德軍佔領了托卜魯克(Tobruk)、昔蘭尼加(Cyrenaica)。英軍對其極為敬畏,稱他為「沙漠之狐」。
人道性格 背向納粹屠夫
1942年6月,51歲的隆美爾被擢升為德國陸軍元帥。然而就在這位「納粹戰神」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頂點的同時,他的內心卻開始發生變化。
在這期間德軍俘獲了許多德國逃出去的政治犯,希特拉命令隆美爾將這些人就地槍決,但是隆美爾卻拒絕執行希特拉下達的處決令。
此外,作為一名將領,即使在困頓時期,隆美爾仍堅守著人道主義精神和騎士風範,在北非戰場,他配給盟軍俘虜的食品、水、醫療待遇和德國士兵是一樣的,甚至對希特拉大屠殺的對象——猶太俘虜,也是同樣平等的對待。
戰局逐漸演變,在美軍加入戰局後,盟軍實力大為增強,隆美爾很清楚自己所面臨的不利形勢,因此他主張要將非洲軍團撤回德國,以保存實力。然而希特拉卻下令堅決抵抗,要德軍「不是勝利,就是死亡」,隆美爾只得繼續奮戰,結果傷亡慘重。
直到1942年11月,希特拉才在咒罵中答應了他的要求,開始撤退德軍,但為時已晚。隔年3月,隆美爾奉召返國,同時被希特拉解除職務。不久後,在北非的德軍全數遭盟軍殲滅。
主張休戰 應對共產蘇聯
1944年初,德軍戰事吃緊,希特拉再次命令隆美爾出任陸軍「B」集團軍司令,在法國組織防禦。這時隆美爾已預料在當前的情勢發展下德軍必將戰敗,因此多次上書希特拉建議與盟軍談判妥協,以應對即將來犯的蘇俄紅軍,但這些建議最後都石沉大海。
期間隆美爾秘密加入了反抗組織,但他反對刺殺希特拉,而建議將其逮捕審判。1944年6月6日,盟軍成功在諾曼第登陸,幾天的作戰後,雙方都損失慘重。在此情勢下,隆美爾下令讓軍醫可救治無作戰能力的盟軍傷員,展現其人道精神。同時準備開放西線與盟軍談判,藉英美聯軍之力抵抗共產蘇聯的入侵。
6月17日,隆美爾在作戰會議上向希特拉建議與盟軍談判,但隨即遭趕出門。會後隆美爾向反抗組織告知要儘快採取行動。到了7月20日,史陶芬柏格(Stauffenberg)上校發動720密謀案企圖刺殺希特拉,但遭遇失敗。事變前三天,隆美爾的座駕因遭到盟軍飛機攻擊而身受重傷,於是趁著密謀案發起和談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德國良心 形象熠熠發光
在720密謀案結束不久後,隆美爾加入反抗組織一事遭希特拉得知。考慮若將隆美爾反叛一事公開,勢必對德軍士氣帶來毀滅式的打擊,因此希特拉密令隆美爾服毒自殺,事後仍替他舉行國葬。
在隆美爾死後半年,盟軍攻入柏林,納粹德國以敗亡告終,不久後日本也接著投降,二次大戰結束。緊接而來的是紐倫堡大審,當年跟隨希特拉及所屬納粹黨的「功臣」們紛紛淪為階下囚,當年的戰功反而成了直接的罪證,背負著納粹黨在戰爭中所造下的一切血債,數百萬黨員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至數年不等的徒刑。
隆美爾雖然在軍隊任職,官居元帥高位,卻未加入納粹黨,也未參與希特拉的種族滅絕計劃及對平民的屠殺,並儘可能地和黨衛軍拉開距離。他忠心愛國,服從領導,但在人性與良知的關鍵問題上,他與納粹劃清了界限,作出正確的選擇,因而被稱為「德國的良心」。如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所言:「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去世後不久,納粹倒台,其妻兒失去撫卹金,生活頗為困難,但因隆美爾生前優異的名聲而受到尊敬。多年後,其子曼洛迪古斯‧隆美爾完成政治學博士學位,在斯圖加特當了22年市長,亦任《德國城市報》總裁多年,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官及作家。#
參考資料:
1. 《帝國騎士:27位騎士十字勛章得主》作者:(德國)君特‧弗拉施卡;譯者:程嘉文、施孝瑋等。麥田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2. 《隆美爾》作者:(英國)戴維‧歐文;譯者:卜珍偉等。解放軍出版社,1982年出版。
3. 《西洋全史(六)第二次世界大戰》鈕先鐘著,黎東方校訂。燕京文化,1977年出版。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