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謂《易》,所以,《易》之道,生生之道也,

生生不息之道也,生存與生發的維續之道也,

換言之,大眾維續生存與發展之道也,大道也,

大同世界之道也,公天下之道也,天下為公之道也。

可知,《易》道,大道也,大同之道也。

《繫辭傳‧上》的第五章給《易》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生生之謂《易》」。

其中的「生生」乃「生生不息」之意,「生生」兩字是「生存、生發(發展)」的意思;而《禮記‧禮運》篇的大同章節所言「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等內容,說的不就是「大眾維續生存與發展」嗎?再對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那麼,上述的一段等價敍述大致上是沒問題的。

反而最大的問題是:《易》究竟應是何指?是指《周易》?《歸藏易》?《連山易》?《易經》?或者全是?或者是其中部份內容?以下將作探討。

《三易》的《易》是「通稱」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大卜」或作「太卜」)

由這段記載可看出如下幾點:

一者、《連山》、《歸藏》、《周易》的內容必定有相當差異,所以才作區分。

二者、《連山》與《歸藏》皆不稱《易》,僅《周易》稱《易》。

三者、「一,二,三」之序可能表示其出現的先後次序。

四者、由大卜所掌,所以可能皆被當怍卜筮用途。

五者、此《三易》的說詞,隱然給《易》作了「通稱」的定義:即對於八經卦與六十四別卦的一套說法。

因此,《易》的狹義「通稱」僅限於《三易》;而在《三易》之後,世人對於《易》的廣義「通稱」則不論是《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卜筮《易》、象數《易》、道家《易》、儒家《易》、術家《易》、大道《易》等等《易》,皆可視為是對於八經卦與六十四別卦這個套集的一家或一派說法。

此八經卦即一般所謂八(單)卦,六十四別卦即一般所謂六十四重卦(易卦)。而「卦」字的獨特意義毫無疑問是指由陰陽爻所構成的三爻單卦或六爻重卦,如此則必然《三易》的八經卦三爻卦畫與六十四別卦六爻卦畫皆完全一樣。

那麼,卦名呢?卦名並不像卦畫的陰陽爻那般有排列侷限,所以很難確定《三易》的卦名皆一樣或者有所不同。不過如果卦畫與卦名是依循「易之三名」為原則的推理關係〔注〕,那就不會是問題了。

周世之時,世間僅有《三易》。如此則「生生之謂《易》」的《易》必然僅與《三易》有關係,也就是應該並非指《易傳‧十翼》,而可能與《三易》共通的八經卦(單卦)及六十四別卦(重卦)之關係更大,以下繼續探討。

《周易》的「易」有「改易」之意

《三易》出現的時間有明顯的先後差異,《連山》最早出現,次之為《歸藏》,而這兩者的出現時間皆不確定。只有最晚出現的《周易》時間比較確定,約略在西周初期。

《三易》的內容在字數方面的差異頗大,東漢桓譚《新論‧正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而今本《周易》則有四千九百多字,稍多於《歸藏》,但皆遠少於《連山》。

《三易》的內容在字辭與占卜方面的差別如下: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正義》:「唯皇甫謐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以此文王安周字其繫辭之文,《連山》《歸藏》无以言也。」

(此「繫辭之文」乃指爻辭,並非指《易傳‧十翼》的《繫辭傳‧上、下》。)

宋代《古周易》:「《淮南書》曰:伏羲六十四變,周室增以六爻。」、「張汝明《易索》云:六畫成卦,重卦也。六畫成章,變卦也。重卦指虙羲,變卦指文王。」(張汝明:北宋人。虙羲:伏羲。文王:周文王。)

宋代吳仁傑《易圖說》:「《連山》《歸藏》以不變者佔,其佔不出於本卦;《周易》以變者佔,其佔必通於兩卦。」

今之傳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內容分為卦辭與爻辭,依各家所言可知,爻辭是《周易》所獨特創有,先前的《歸藏》《連山》皆沒有。

這算是《周易》的獨創成就,有了爻辭作為媒介,因此有通於兩卦的變化形式,使得其占卜更為神奇變化,增進了在對應人事物上揣測的裕度與彈性,而大大提高了《周易》在卜筮功能的地位與魅力。這特質吸引了各個階層人士投入學習與研究,也使得《周易》能夠大為廣傳,反而《歸藏》《連山》似乎被封存般少有流傳。

今本《周易》每一卦的爻辭字數皆多於卦辭字數,六十四卦總計爻辭四千二百多字遠多於卦辭七百多字。而且有的卦辭與卦名似乎沒關係,例如<大壯>、<兌>這兩卦除了卦名以外的卦辭分別僅「利貞」、「亨利貞」,看不出與卦名有甚麼意義關聯。

也就是說,《周易》對於各卦的內容作了許多更改,有的幾乎是全面更改,所以《周易》的「易」可說還有「改易」的意思。而既然其內容幾乎與《連山》《歸藏》不同,那就可以用周代的「周」冠為典籍之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並無侵犯其著作權,正如《周易正義》的「唯皇甫謐云」之言。

其實《周易》還是與《連山》《歸藏》有相同而沒更改的部份,那就是卦畫與卦名,這可能是《周易》為何用「易」字為其名的原因。

「易之三名」或「易含三義」是指「不易、變易、簡易」,這是論及《周易》的重要意涵。如前所述,《周易》的內容幾乎別異於《連山》《歸藏》,若是此「不易、變易、簡易」僅限於《周易》,則必然僅有關於爻辭。而若是此「不易、變易、簡易」是承繼《連山》《歸藏》而來,則必然有關於卦畫與卦名;如此再加上第四個「易」——改易,比之《連山》《歸藏》的「易含三義」,則《周易》為「易含四義」,更多一「易」,即更勝一「義」,取名《周易》,更具意義。

那麼,說《周易》的「易」有「改易」之意妥切嗎?而《周易》是否承繼《連山》《歸藏》的「不易、變易、簡易」意涵呢?以下繼續探討。

此《周易》非彼《周易》,《易傳‧十翼》過譽《周易》?

《左傳‧昭公元年》:「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這是多麼有法則的說詞啊,竟然只見於《左傳》,而不見於今之傳本《周易》或《易傳‧十翼》,太怪異了,真是令人費解!

<蠱>卦:山風蠱,下卦為巽、風、長女;上卦為艮、山、少男。

以先下卦而後上卦作關聯推理〔注〕,可合宜對應:

「女惑男」,一般有「蠱惑」用詞,這映對到人情。

「風落山」,可能成為焚風毒害人畜與作物,一般有「蠱毒」用詞,這映對到自然。

這說詞將卦畫與卦名映照到人情與自然的系統與法則展現,勝比於今本《周易》內容。

今之傳本《周易》<蠱>卦:

〔卦辭〕「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象傳〕「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而且如《左傳》<蠱>卦這樣的方式也可以類同應用在其它許多的卦畫與卦名〔注〕,為甚麼這樣具有系統與法則的內容卻完全不見於今本《周易》與《易傳‧十翼》?難道有另外一套不同的《周易》嗎?

這個問題是可以有合理解答的,那就是「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這段說詞可能並非出自《周易》,而是出自《歸藏》或《連山》。可能曾經有人看過或聽過《歸藏》或《連山》對於<蠱>卦的說詞,後來不知甚麼原因卻被誤傳成《周易》了,況且三者合名《三易》,那就更難避免可能的誤植了。

既然那並非《周易》的內容,所以詮釋《周易》的《易傳‧十翼》也沒必要去特別收錄或解釋,這似乎也勉強說得過去。如此,從《周易》的卦辭與爻辭之文字表面描述已經看不到屬於《歸藏》或《連山》的系統與法則,《周易》的內容被完全更改為適用於卜筮占卦的奇典。故此,南宋朱熹認為《周易》就是一本卜筮之書並沒有錯,近代的胡適與梁啟超將《周易》的卜筮內容批評為沒有哲學價值也不為過,有科學家認為《周易》缺乏推理邏輯也有理據。這些狀況皆在證明《周易》實在是被「改易」得太成功了,周文王若能感知,應當會無比自豪吧!

《周易》的內容被有些名士評價得難堪,但是《易經》自古以來卻就被視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易傳‧十翼》的高度哲學價值。

研讀過《易經》的人可能皆多少有些疑惑,《周易》的內容到底基於甚麼道理,值得《易傳‧十翼》所言那些神聖至高的讚譽?例如「《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就因為是一部佔筮奇典嗎?會不會過譽了?還是因為《周易》可以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易》學門派,就如《四庫全書》所贊言「《易》道廣大」?或是還有一些古人知曉而後人不知的神妙奧秘?

而若是依照前幾段的論述就很好解釋了,《易傳‧十翼》的內容毫無疑問必然有許多是孔子研讀《周易》的心得感想與哲思發微。而孔子好學不倦,想必也有廣泛地搜集不少相關資料,其中有些可能就來自於《連山》《歸藏》,或者是對於《連山》《歸藏》的詮釋贊語,可能當時也不好區分所言是針對《三易》的哪一部。而孔子不但研讀《周易》,還綜雜他的心得哲思與所集資料「作」為教材傳授學生,使得《易》學廣傳。孔子號稱「述而不『作』」,後來孔門學生與儒家弟子將孔子所教授的《易》學內容整理成為《易傳‧十翼》,似乎也理所當然。因此若論及《十翼》是否為孔子所作,那就看「作」字是何意思了。

那麼,《連山》《歸藏》是否值得如《易傳·十翼》所言的那些神聖至高讚譽?《周易》是否也有所承繼?以下繼續探討。

《連山》有卦序圖  《歸藏》是精簡版

「《連山》八萬言」,若平均給六十四卦,則每一卦有一千二百五十字,這麼多的卦辭,那得花費多少時間與心力去佔一個卦啊?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犧:伏羲。杜子春:兩漢之際人)

但若《連山》乃伏羲所作,那就是「伏羲《易》」了,則其內容可能包括「八單卦」的介紹、「六十四重卦」的方法、「卦名」的決定、「不易、變易、簡易」的意義、「卦序」的依據、「卦辭」的意涵、《連山》此典籍的宗旨……。而長久歲月下來,可能也有很多是因為用字變化而更新積累多個不同文字版本,再加上後人斷續增加的補充說明或贊詞評語,以至於有八萬字之多。

《周易》內容雖然以六十四重卦排序,但是因為「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之類是也。),所以三十二耦卦序其實才是真正的卦序。這樣的說法不僅有理,可能還有歷史佐證,後述。

而要看清楚三十二耦卦序的全貌,僅靠文字敍述顯然是不足的,由八單卦所構成的「八橫八縱六十四卦表」也不夠,得用「立式兩儀圖」才可能,如下圖:

《序卦傳》耦卦序之立式兩儀圖(公有領域)
《序卦傳》耦卦序之立式兩儀圖(公有領域)

此圖右邊為陽儀,左邊為陰儀,兩儀由外而內有卦名、卦畫、卦序。短橫線與斜直線表示該耦卦分屬兩儀,右弧線或左弧線表示該耦卦同屬陽儀或陰儀。

例如:右上角短橫線為第一耦卦<乾-坤>,其右與左的位置分別為陽儀與陰儀最上面的<乾>卦與<坤>卦。最長的兩條斜直線明顯為<剝-復>耦卦與<夬-姤>耦卦。最長的兩條弧線為陽儀的<无妄-大畜>耦卦與陰儀的<萃-升>耦卦。

審視《序卦傳》的耦卦序圖會發現一些並不稱合的狀況,在共構的基礎上,以法則可建立一個大致類同而稍有差異的還原版耦卦序圖〔注〕。

這樣的圖形在數萬字的典籍中必然相當搶眼,乍看之下像是「如山出雲,連綿不絕」,還原版耦卦序圖更像,或許這才是《連山》之名的由來。《玉函山房輯佚書》:「孫宜曰:解《連山》者,謂如山出雲,連綿不絕,夫出雲連綿,奚足盡天下之理?」

「《連山》以純<艮>為首卦」的說法,可能只是基於《連山》之名所作猜測,並無理由陳述。而因為「《易》與天地準」,且中華傳統首敬天地,以<艮>為首卦之說似乎不合情理。

唐代賈公彥《十三經註疏‧周禮正義‧春官‧大卜》〔疏〕:「《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周易》以純<乾>為首」;《玉函山房輯佚書》:「尤侗曰:《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序卦畧殊,卦名未嘗異。」(尤侗:明末清初人)

《連山》從伏羲時代傳下,長久的時間必然會發現積累繁複的內容只有少部份經常使用,因此到了黃帝時代另外謄寫一部精簡版為「《歸藏》四千三百言」,也很合情理。當然六十四卦是必有的,是否有修改或增刪則未知。

那麼為了能明快區分《歸藏》與《連山》而不誤用,乃將第一耦卦的<乾-坤>互換為<坤-乾>也無不宜,遂有「《歸藏》首<坤>」之言。這也回應前面所說,耦卦序才是真卦序。

似乎比任何珍寶更為貴重,《連山》從伏羲時代起就被統合天下的王者承傳奉持,如此殊勝,想必是奧妙的道典或經世的聖典。在黃帝時代起又與《歸藏》被天下王者繼續承傳,後經堯、舜而後禹夏、商、周。其中可能有一些聖王們所增留的讚語箴言,如「與天地準」、「『生生』之道」等。

周世之時,因為《周易》的緣故而有《三易》之稱,那些讚語遂被說成「《易》與天地準」、「生生之謂《易》」是相當可能的。前面的《左傳》<蠱>卦已經顯示《連山》《歸藏》應該是非常有法則的體系建構,而且《周易》<蒙>卦的卦辭「再三瀆」也算是隱含表示並沒那麼神準,所以將那些神聖讚譽加於《周易》算是膨脹了。

或許有些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周易》超越《連山》《歸藏》,而且三百八十四爻辭的奧秘還未解開呢。以下繼續探討,還有其它論證。

「道」變成了《易》,《周易》歷史玄秘大啞謎

老子曾在洛陽擔任東周的藏書室官員,遍覽各種論道與經世典籍。他在《道德經》有言:「大道廢,有仁義。」這「廢」字已隱然表示「大道」是人為制定的道則條文,並非人力所不能廢的自然界運作之道。所以這兩句意指天下的經世原則由「大道」遞移到「仁義」的時代大轉變,這樣的大場景絕無僅有,《禮記‧禮運》篇所記載從「大同」章節到「小康」章節的大勢變化正可應合。因為「大道廢」行,不再「天下為公」,從「禹」夏起「天下為家」,而「有仁義」興。

《道德經》亦言:「大道甚夷」(夷:平易),意指此道則條文的內容「非常平易」。《連山》《歸藏》正可符合這兩種特質:一者、其卦名僅一或二個字,而含意也確實「非常平易」。二者、以八經卦疊成六十四別卦而映照到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方方面面,範圍廣大,堪稱「大道」〔注〕。而且本文前面就等價了《易》道是大同大道,如此可說是完全契合。但是大幅更改過的《周易》實在很不「平易」,明顯不符,而《周易》卻自古就被視為「大道之源」,這可能是因為承繼了與《連山》《歸藏》的《三易》關係而來。

一般〔經〕的價值應高於〔傳〕,因為〔傳〕乃在解〔經〕,但是卻有《易傳‧十翼》的價值高於《周易》古經的異常現象,此可知其緣由。

《周易》不但承繼了這一套卦畫與卦名,並且還將卦名大量衍用於爻辭中,再加上通於兩卦的占卜變化,大大提高在方方面面的關聯機率。人生不就是在生存與發展的許多方面所歷經各種境遇的浮沉與流連嗎?所以占卜的結果也給人或準確,或有幫助,或具啟發等等不同程度的相關感受。所以說《周易》在卜筮方面的成就超越《連山》《歸藏》,當然是毋庸置疑。

《連山》的重點在於「道」,「易之三名」是將卦畫推演化為卦名而擴展為大道的原則。而「不易、變易、簡易」的意含也正好可以與《周易》的占卜特質對應激盪,輝映其不確定性的斑斕,以《易》為名,完全妙應契合。如此《周易》的「周」就具有「周朝」與「周全」的雙關意思,周文王於《周易》的成就,當可笑傲古今。

雖然「道」變成了《易》,但是古今許多研究《周易》者的敏銳靈覺總能感受到其隱含著大道意蘊,或因陰陽爻與八卦的變化之道,或因易卦占卜之道的奧妙變化,或因卦畫卦象與卦名所具有的深奧哲學意涵,或因《易傳‧十翼》的內容所述。只是總難說清,無法道明。而《禮記‧禮運》篇的作者是清楚了解的,所以沿用老子《道德經》的「大道」稱名,在大同章節裏述說「大同」世界的美好景象。可能也知曉演化「大道」的關鍵都還在,只是方法被「隱掩」了,所以在小康章節裏置言「今大道既隱」。而《連山》《歸藏》皆佚失,遂使得《周易》成為歷史玄秘大啞謎。

結語:卦畫卦名演大道,陽正陰負成體系

本文除了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所述及的各種事證、論證、言證,皆合情合理而不牽強矛盾,或許已經相當接近於事實的真象。

最重要的是,得力於伏羲所設計這套令人驚豔的體系,由《周易》的卦畫與易之三名原則,確實能以八卦所象解釋卦名,並且復還大道真義。〔注〕

可能會有疑問,有的卦名不一,如<乾>卦在《象傳》為<健>,如<坤>卦可能原名為<黃>,是否會有影響?因為「《易》與天地準」,並非與「乾坤」準,所以無此疑慮,了解其體系就可知。

或許還有疑問,《易》是否為二進制?應合科學的陰陽粒子電性,以陽爻為正,陰爻為負,如此更符合陰陽並立且對立的二元特質,且能完善共構體系並圓滿解釋某些卦辭與卦名,如<損、益>等。

至此,本文的論述算是圓滿達成,所以說:「易道大道也,大同之道也。能解易卦名,可使易道明。」既然「隱」能夠再顯明,是否「廢」可以再復興?那就看人們的抉擇了。

註釋:參考筆者相關著作,例如:〈《妙解《易》卦名》〉,〈《易》就是大同世界建構之道的「大道」〉,或其它。#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空玄居士_2022年10月」,請勿抄襲或變改內容。**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