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宗岳《太極拳經》云,武術有很多門派,雖有區別,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這種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打法,只能說是一般常人的能力。太極拳則不然。張三豐《太極拳歌訣》說,不是因為手快,也不是因為手慢,而是太極拳能夠煉出太極的功能。意念指揮著太極功能在打拳、在做事,因為沒有用力,在人看來就是「四兩撥千斤」。
張三豐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說:「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
而「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十要素之一。在《太極拳歌》中也說,要問如何分辨「體」和「用」,那就是「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氣」如同君王,身體骨肉的蠻力如同相隨的臣子,意由神使。
四、神使意,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歌》訣:「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太極拳看上去「緩、慢、圓」,實際上和人的意念一樣快,八、九十歲的老人能擊敗眾賊,皆因太極拳玄妙莫測。
太極拳忽隱忽現,高深無盡頭,進退無始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太極拳又名長拳,云:「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也是說,在這個空間無盡頭,皆因其功能來自另外空間,所以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張三豐〈歸秦〉詩曰:「誰識逍遙物外身。」成就太極拳者有身外之身。古人說,走出五行的身體,看上去在那裏,實際不在那裏。
五、心口授,學者不二門
張三豐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嚴格要求學太極拳者做到「不二法門」。
太極拳與其他的武術不同,煉的遠不止是筋骨皮,具內外兼修的內涵和機制,是以嚴格要求「不二法門」。在《大道論》中,張三豐指出儒、釋、道都是正教,他們都是宇宙更高的大道之下的方便法門,但在具體的修煉中,只能選定一個法門,決不可以摻著修。
張三豐說,靜功是太極拳的一部份,能「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是心性上的功夫。靜功和打太極拳猶如採藥煉丹,缺一不可。沒有靜功,「不能登長生大道」。武林有「練拳不煉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就是從這兒來的。
張三豐在《太極拳歌》中寫道:「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休。」太極拳與內修功法一樣,須師父口傳心授。
六、太極真傳哪裏尋?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然而張三豐沒有留下修煉太極拳的心法,只把動作傳下來,所以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通過學煉太極拳修道。
就太極拳架子而言,現在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用,據統計,現在世界上有幾億人在打太極拳,打的是甚麼?裏面有多少是張三豐留下的動作?有人把太極拳當作鍛鍊身體的健身操,體會不到太極拳內外兼修的內涵。
歷史上,道家武功門派有「言祖不言師」、「六耳不傳道」的傳承習慣,對於選徒要求極嚴,寧可失傳,決不亂傳。傳人之間只是口傳心授,歷來不留圖譜文字,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不是傳人不能參悟其中奧秘。
自張三豐創太極拳之後,諸多流派均學取太極拳理論,皆以張三豐為祖師。例如武當太乙神劍門傳人稱,其劍法得於長白山中的師父,家傳十七代。因歷代祖輩都遵循「言祖不言師」的師訓,即言張三豐祖師,而不言自己老師的名字,所以他也只知是張三豐祖師所傳,而不知師名。
清末奉天北鎮縣有《武當丹派劍術》稱:「武當劍術乃洞玄真人張三豐受真武之大法。」由於這些特殊原因,今天很多道門中人也只知祖師張三豐,而不知歷代傳人。
在民間,太極拳從流入民間到現在,已與張三豐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最主要的是民間的太極拳與修煉的聯繫切斷了,帶有修煉內涵的動作悟不懂,有些人沒有改動拳架子,但是由於道德下滑,遇不到一個好人就失傳,如前面黃百家哭泣太極拳將像《廣陵散》一樣絕世。
有些人根據自己的感受改動拳架子,又經過了多代的修改傳承到今天,早已面目全非;還有人自立門派,敗壞張三豐祖師名聲;更有甚者,篡奪太極祖師名分,令天地震驚。
今天,現代內家拳以張三豐為旗幟,門派林立,習者眾多,蜚聲海內外,然而,難見天下無敵英雄。人嚮往超能力、功能,陶醉於特技功夫片中,但在實際的武術習練或比賽中體現不出太極拳的章法。
因為沒有真功夫在裏頭,打不出架式也不會出問題;如果有真功夫在裏邊,像前面介紹的張松溪,一掌下去橫斷三塊幾百斤的大石頭,那就是一掌斃命,人不躲都不行。現在的人,誰能知道太極拳動作裏的這個招數是甚麼!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太極拳作為體育運動被大力推廣,八十年代中華大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氣功熱,太極拳動作舒緩,老幼皆益,吸引了眾多氣功愛好者從新思考中國古老的文化對天地宇宙的認識,思考生命的來源和存在的真實意義。
第四章 道化十方 通微蹤不見
布衲榔瓢欠整齊,夜來飛過渭河西。
白雲叫破梁山雁,涼月催回魯店雞。
出世多遊秦蜀路,摩崖自看往來題。
身行險棧如夷坦,始識鸞車勝馬蹄。
——《帶月過武功飛行至棧》
歷史上道家不講普度眾生,道家講修真養性,性命雙修,煉神通術類等東西,歷代單傳。神通法術,現代人叫超能力,或特異功能,其實是人的本能。人眼能看到的、知道的只是在人間的表現,真正在另外空間的演化,很少人能看到或看清。
大道真人成就的是「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萬劫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是神聖無比的。張三豐大道成真,大智大慧,明瞭宇宙的真相,他為人留下太極神拳,卻沒有留下心法,他告訴人有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卻沒有傳這個超越佛道之上的大道大法。
張三豐道成之後,大隱朝世,雲遊四方,道化有緣,足跡所至,人人崇道敬神,成為家喻戶曉的活神仙。
明朝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記載,張三豐手中拿著方尺,不論寒暑,身披一衲,或置身於窮山,或遊走於鬧市,雲遊四方,也有人看到他能一日千里。張三豐有過目不忘之才,善於詼諧,旁若無人。有人問他方術秘訣,他甚麼也不說。要問三教經書,他就會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但他所講的,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合,事事皆有先見之理。
一、寶雞金台觀——逝而復生
寶雞金台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北郊陵山上。寶雞古稱陳倉,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寶雞歷史悠久,太昊伏羲曾治理陳倉;周文王也曾在此建邦立業;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打下了漢室天下;三國時,蜀漢宰相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鞠躬盡瘁,仙逝寶雞五丈原。
張三豐曾在寶雞陳倉山下結茅修煉,道成之後又住金台觀數年,留有〈寶雞晚行〉、〈小廬題壁〉、〈歸秦〉等詩篇。
《明史》記載,張三豐居寶雞金台觀時,曾遊魂七日。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牛(1366年)暮秋,張三豐一百二十歲,他料定自己將離世,作詩唱頌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歸來後給了弟子楊軌山一偈,預言元朝滅亡、明朝誕生。
張三豐在寶雞的神蹟不斷,人們心目中的張三豐是一位真正的神仙。金台觀因張三豐而聞名天下,金台觀因此也成為張三豐的祖廟,張三豐是金台觀的正神,前來敬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興旺。
明朝天順年間(1457~ 1464年),吏部右侍郎張用浣在金台觀立碑《張三豐遺蹟記》,敘述了他父親見到張三豐的情形。碑文說,張三豐離開時「足不履地」。張三豐離開金台觀時,留下了九節籐杖、混元衣。( 因篇幅所限,有刪節,未完待續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