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又傳來一把動聽的女聲線,我不曾知道她的名字及樣貌,只知道她的網名是路橋。她原是地道的香港人,廿多年前已移民美國。雖然她離開香港多年,但她的心依然記掛昔日繁華的香港及有情有義的香港人。她的真心是隔著遙遠的大氣電波也能感受得到。每次聽她激動地鼓舞香港,我不期然地流下眼淚。沒有一位朋友比她更在乎香港,比她產生更多共鳴感。

隨著悼念英女王,路橋懷緬舊日的足跡。她談起前港督麥理浩爵士在位十多年的德政,包括設立廉政公署、十八區區議會、徙置屋及公共房屋、建立交通網絡來往新界及九龍、及郊野行山徑等等。她稱以前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像是魚兒在水中暢泳。現在方知「水」的珍貴。

我一向很喜歡行山,曾居住山徑入口數年。放工後,立即帶狗兒上山,那時真是無拘無束。去年,與朋友一起走向大西北,途經千島湖,對眼簾下的風景只有無限感激。麥理浩爵士眼見香港山峰奇多,英國的公園設有石頭鋪成的小徑,供居民散步。他便以這概念移入香港。感激他連市民的身心福祉也關注,若不是懷著父母心,怎想到子女遊玩的地方呢?

記得念社工課程時,很多的保護兒童及家庭政策也是由麥理浩開始,甚麼白皮書及綠皮書是源於他的主意,後來的港督只是把原有的加以改善。

畢業後當社工,深感受到麥理浩的影響。機構的同事們大都清廉。提供心理輔導的資深同事往往付出一年時間才看見案主改善。案主表達謝意時送上一大罐名牌曲奇餅,怎知資深同事一口拒絕,「我們不能收禮的」。當時我認為只是一罐曲奇餅,不用這麼誇張地拒人千里吧。機構也有收禮規則,不能超過300港元。﹝即使同事們合資購買禮物送給某人,那份禮物不能超過一千元。﹞事後回想,正因為這種清廉的氣氛,使同事自動自覺。同時避免嫌疑非常重要,機構受惠者期望社工們是一視同仁。

感恩路橋與我心靈聯繫,喚起我的黃金歲月。◇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