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筆記小說中,有很多有關張三丰及其弟子的事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張三丰和巨富沈萬三的傳奇故事。一個是隱顯莫測的人間活神仙,一個是富甲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他們的故事,令沉迷的世人心動不已。

《張三丰全集》記載,沈萬三能富甲四方源於張三丰所授的煉金術。沈萬三家居長江入海口的周莊,開始只是一個普通漁戶。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偶遇一道士,「神采清高,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長七尺餘,修髯如戟」。沈萬三見他「(頭)戴偃月冠,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皆然,不飾邊幅」。又見他「日行千餘里」,吃飯或吃「升斗」,或「辟榖數月」,不吃而容貌豐潤。沈萬三知是方外異人。

沈萬三本是心慈好施之人,對張三丰更是極力供奉。一日張三丰酒酣暢談自己身世,萬三聞言,五體投地,拜張三丰祖師,並乞求指教:「愚塵願以救濟,富壽非敢望也。」張三丰於是收他為徒,教以煉金術。「於是置辦藥材,擇日啟煉」,七七四十九天開爐,不成,張三丰嘆息不已。

沈萬三自謂機緣未至,於是拿出全部積蓄,並售船賣網,再煉。誰知煉了一半忽然失火,煉金的丹爐茅屋皆盡焚毀。沈萬三深嘆自己福薄,張三丰亦勸他不要煉了。沈萬三夫婦毫無怨意,苦留張三丰再煉,因為錢都用完了,沈萬三夫婦商量把小女兒賣了,張三丰心喜他們夫婦志堅。

最後張三丰「復以死汞點銅鐵,盡成黃白玉石,相接長生」。張三丰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臨行囑曰:「東南王氣大盛,當晤子於西南也。」

於是沈萬三安爐大煉,不到一年便富甲天下,「凡遇貧乏患難,廣為周給」。沈萬三做起貿易,商業網路遍及全國。民間則傳說沈萬三得了聚寶盆,故財源不斷。

沈萬三與聚寶盆塑像。(Gisling/公有領域/CC)
沈萬三與聚寶盆塑像。(Gisling/公有領域/CC)

《滇南踐約》記載,明洪武中,南京城的城牆自洪武門至水西門坍壞,下有水怪潛窟,城牆築好又倒塌,明太祖朱元璋召沈萬三謂曰:「爾家有盆能聚寶,亦能聚土築門乎?」萬三不敢辨白,承命起築城牆,剛立基就有三分之一傾塌,沈萬三暗將丹金數片投入,築之始成,耗費巨萬。明太祖欲犒勞軍隊,召萬三貸之,曰:「吾軍百萬,但得一軍一兩足矣。」萬三如數捐出。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沈萬三開罪於明太祖朱元璋,被治罪,全家先徙遼陽,後流放雲南。 

張三丰在武當居二十三載,聞沈萬三發配雲南,於洪武二十五年秋離開武當前往雲南,踐西南之約。沈萬三在雲南再遇張三丰,功成圓滿,白日飛昇。

張三丰在雲南屢顯神異,留下許多神話,成為古老民族救苦救難的大神仙。雲南大理諾鄧村的虎頭山上有一組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築群,第一座道觀即是張仙祠。內塑張三丰真人像,前有楹聯:「邋遢自稱名只愛一蓑一衲;神仙隨脫化不忘斯世斯民。」

神物留甘州

古甘州是現今的甘肅張掖市,夏朝時,甘州為西羌地,中華古老的民族古羌人在這裏繁衍生息。漢武帝在此設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名,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明王兆雲輯《白醉瑣言》、明楊儀撰《高坡異纂‧張三丰傳》及《甘州府志‧仙釋》等都記載張三丰在甘州留下幾件神奇的遺物。乾隆《盛京通志‧仙釋》說,張三丰曾於甘州張指揮園中羽化昇仙,但又在其它地方多次被人看到。道家大道的修法是在他修成之後帶著身體,道家性命雙修,肉體也要修成,道成之時的肉身已經不是普普通通的常人身體,這時的肉身已經完全被另外空間的高能量物質轉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張三丰大道成真,因有未完成的使命,使了個神通,將大道文化留給古樸的民族。

在甘州西門內之祠——當時是三丰庵,有張三丰迴文詩,順讀、倒讀皆可成詩:

「橋邊院對柳塘灣,夜月明時半戶關。遙駕鶴來歸洞晚,靜彈琴坐伴雲閒。燒丹覓火無空灶,採藥尋仙有好山。瓢掛樹高人隱久,囂塵絕水響潺潺。」(《迴文詩》)

張三丰在甘州留下一個藥葫蘆,人若有疾病,拿一根草投入其中,第二天煎湯,喝完馬上就好。定西總兵在家宴請守臣並請藝人演雜劇,總兵將藥葫蘆拿出給大家傳玩,藥葫蘆忽然自己震碎。藥葫蘆乃張三丰神物,如有不敬,自然不再留世。

張三丰在《蜀市題》中表明自己的葫蘆乃無價之寶:

「朝隱青城暮入峨,蜀中來往閱人多。眼看白日忙忙去,口唱藍仙踏踏歌。一箇葫蘆無價寶,兩川風月安樂窩。山林塵市遨遊遍,到處題詩認得麼。」(《蜀市題》)

張三丰在甘州還留下一幅《八仙過海圖》,中間有個壽字。甘州都指揮得到《八仙過海圖》,將其懸掛在大堂,不知這是個神物。一天有親戚來家住,晚上聽到海濤洶湧聲,還以為黑河壩倒了,告訴主人,發現其聲從圖中發出,方知《八仙過海圖》與另外空間相通。

馭鸞巴蜀

「六合是我家,二曜為我燭。我雖遼東人,遊蜀似還蜀。淡淡巫山雲,彎彎峨眉月。

鮮鮮錦江波,熙熙巴子國。到處闡玄風,顛狂自恰悅。鸞馭止何方?又到青城宿。」

一曲《還蜀吟》道出張三丰的巴蜀之緣。張三丰與蜀地、蜀人有前緣,因此「遊蜀似還蜀」,「到處闡玄風」。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封子朱椿為蜀王。此時川中安定,人們安於逸樂。張三丰一日方冠博帶,神采翩翩見蜀王,勸他修道。蜀王椿不喜道,但羨慕張三丰老而益健,行走如飛,欲留張三丰,張三丰笑吟:「何必終南論捷徑,宦情於我似鴻毛。」(《題玄天觀寄蜀王》)

張三丰告訴蜀王自己其實是張三丰,將和海島的仙人去遠遊,做藩王雖好,無所求才能避禍。蜀王椿作詩送之:「吾師深得留侯術,靜養丹田保谷神。」蜀王後來避過削藩之災。

張三丰曾寄居成都環衛姜指揮家,而人不識。張三丰常戴一頂大斗笠,可是再小的門出入也不妨礙,他隨手折下枯梅枝,插到土裏就能生長,特點是花頭向下,因此成都當年還有「照水梅」一說。

《邛州志》載:張三丰雲遊名山至成都,居住青羊宮一個多月,然後來到大邑鶴鳴山。鶴鳴山為道家名山,山有石鶴,千年一鳴,鳴則仙人出。張三丰入山時,石鶴復鳴。

《張三丰全集》記載:「洪武末,有道人遊邛之鶴鳴山。山有二十四洞,應以二十四氣。道人入山時,石鶴復鳴,人咸驚異。居半載,入天谷洞不出。洞門書『三丰遊此』四字,時已一百餘歲矣!」

鶴鳴山不少名勝古蹟,都與張三丰有關,如訪仙岩、迎仙閣、天谷洞、張神仙祠、張神仙祠堂記碑、迎仙閣記碑。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龍虎山道士吳伯理,奉明成祖御旨,捧御書入鶴鳴山,迎請真仙張三丰,建迎仙閣。◇

(Fotolia)
(Fotoli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