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專欄提及,我近來重溫了自己寫下的《學習德文血淚史》系列,想起了自己過去學德文的點滴,從A1之路踏上C2旅程,令人感觸良多,剛好發現在之前的文章「學習德文的高山與低谷」中我也有講到第一次用德語演講的時刻。

就讓我做一做「講故佬」,分享當日的經歷吧!

實習後的要求

當日雖然是平平凡凡的一天,但卻是在我身處德國大學課程中間點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大部份德國大學工程學系都要求學生投放一個學期的時間實習(Praktikum),以防畢業之後畢業生都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很多德國中小企都希望畢業生入職後可以直接「開工」。

實習既然跟學習相對,理論上很難評估,所以大學就希望通過實習,訓練學生的「軟技巧」,並且進行間接的評估。評估的方法,是用嚴謹和科學的語言,寫兩篇期中報告,交代身處公司的工作,最後寫一份期末報告,大概30頁左右,詳細描述參與過的項目,被分配的工作,技術現況,解決方案,展望等等。當然最簡單的要求,例如做註腳、引用、加附錄等等自不待言。

老實說,你要我用已學習了十幾年的英文,甚至母語中文寫一篇像樣的「學術文章」,我也怕怕,何況用德文。

而最後一個任務,也是最可怕的最終測試,就是在教授及另外兩位同樣剛完結實習的同學面前,用10分鐘時間講解一下實習的工作。之後教授會問跟演講相關的問題,大概5分鐘互動,各人交流,並作小量討論。

為及早準備,我早早到場,早得竟然連上一場的演講會都可以聽。負責我實習事務的是馬斯教授,雖然我沒有上過他的課,但我有幸從同學口中得知,知道他是一個老頑童,雖然是教授,但為人十分友善平易近人。

當時我進入講室,看到他正聽著演講。而這個「本地薑」學生的演說,把我弄得戰戰兢兢。他做的是一些機械手臂的設計,演講有圖表,甚至動畫。而教授問起問題,他也能答得頭頭是道。

演講完了之後,來了兩個人,一個應該是德國學生,叫烏先,起碼他的德語說得十分不錯。另外一個應該是馬來西亞人,叫亞昂,一副亞洲人面孔,往後我才知道他原來會說普通話,不過這是後話了,容後再講。

趁著教授跟前一批學生會談的時間,我們三人聊了起來。烏先說話爽朗,動作豪邁,不過有點誇張,有點兒像剛喝醉的模樣。而亞昂德語還不是太好,常常不明白他說甚麼,不過看得出來他十分緊張,不斷說如果下個星期才要做演講就好了。

交換幾句之後,我就拿著那幾張預先準備好的「貓紙」,自己再演練了幾次,再跟他們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而教授終於慢慢來到我們身前…◇

註:感謝《大紀元時報》授權轉載本文到:

http://www.stegermatt.de/blog-epochtimes-presentation/

有意見?對某個德國主題特別感興趣?歡迎聯絡作者:stegermatt@stegermatt.de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