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篇文章回憶香港在英治時代曾是中國政治經濟難民的避風港和安居地,講到香港現七百多萬香港人至少有一半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難民及其後代,其中很大部份是從廣東偷渡來港。但我沒講的是,獲得自由不易,要偷渡逃來香港這塊福地,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場生命的冒險。
深圳作家陳秉安在他披露廣東逃港潮的著作《大逃港》中說,1898年香港新界租給英國以來,深圳河兩岸邊境居民一直可以自由往來,但中共上台後於1951年2月15日封鎖邊境,在中港邊界設立邊防禁區,有嚴密控制的三道警戒線,即或廣東當地人無特許證也不能進入這個關卡重重的區域,闖關逃港,就必須冒著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險。從禁區設立到1997年之間近50年不知有多少人就死在這條逃亡的路上。
陳秉安書中特別提到經他尋訪查到的兩個逃港慘案,都發生在中港邊界的深圳河。
一宗是1956年10月6日發生在寶安縣與香港交界的閘門山血案。當時被中共清匪反霸鎮反逼得走投無路的一批原國民黨軍警憲人員及其妻兒33人在深圳閘門山欲衝向深圳河越境時,被中共邊防軍開槍射擊。共軍共發射了331發子彈,最後24人成功過河越境逃到香港,其餘兩人重傷不治死亡,另外8人受傷被捕然後慘被處決。
另一宗發生在1962年大饑荒時候,5月26日有上千的難民已越過深圳河,被阻擋在英界的鐵絲網外。在他們欲翻越鐵網時,突然暴雨連續數小時不停,深圳河水陡漲數公尺,難民被困在洪水中,最後至少兩百多人罹難,許多屍體漂浮在深圳河上,有的沖入深圳灣。
我自己是中國文革後鐵幕打開拿着港澳通行證,坐火車過羅湖口岸,一路安全來到香港定居,但認識很多冒險逃來香港的朋友。獨立中文筆會的會員女作家楊毅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我和她多次結伴遊行。她就是九死一生才偷渡成功。
我在《開放》雜誌的一位同事黃琉,海南人,也是經多次冒險才逃到香港,來港後發表了兩本小說《煉假成真》和《驚濤裂岸》,寫的就是他和自己一群年輕朋友因不滿中國社會現實,受到政治迫害,最後選擇投奔怒海逃亡香港的經歷。
還有一位朋友是曾任香港藝展局文委會主任的著名作家寒山碧。他60年代泅渡逃亡三次到澳門(因逃澳門比較容易),前兩次偷渡失敗後被關進監獄,第一次還被中共邊防軍的警犬咬傷。第三次才成功,然後再從澳門偷渡到香港,開始自由的生活。與黃琉一樣,寒山碧也將他逃亡經歷寫進他的自傳小說《逃亡》。
我認識的一位女士,和妹妹也是偷渡深圳河來到香港,不過因為一家人是深圳蔡屋圍的農戶,離深圳河很近,她和妹妹兩人不會游泳,在天黑後抱了個膠圈勇敢下水而偷渡成功。
除了涉水深圳河,廣東偷渡來香港還有多條線路。文革期間,下放廣東農村的許多知青選擇從廣東的大鵬灣下海泅渡到離香港很近的吉澳、鴨洲、東平洲等幾個海島,因為這條逃亡線中共邊防防守較鬆,逃亡較容易,不過邊防雖鬆但大海無情,激流大浪,還有很多鯊魚出沒,是一條相當危險的逃亡之路,有很多廣東知青在泅渡中不幸葬身大海。2014年5月1日,有幸逃港大難不死的廣州知青在吉澳島立了一塊「知青難友紀念碑」,開始每年5月1日海祭葬身茫茫大海的逃港者,最初參加者人數寥寥,後來年年增加。
我曾兩次參加這個憑弔活動,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2017年有190人參加,主辦者包了兩艘船前往東平洲舉行海祭。東平洲是香港最東端的海島。在船上一位男士告訴我,當年他就是經過這片海域泅渡到香港。他是廣州四中六八屆初中學生,文革時下鄉到廣東博羅縣,1972年他越過東江,再餐風露宿翻山越嶺跋涉整整十天,到東平洲對面的惠陽縣海岸下海,遊了整整7個小時,最後被潮水冲到香港大鵬灣西北的吉澳島上岸。
他說,東平洲雖然離大陸海岸很近,最窄處只有兩公里,但水流異常湍急,有的游到東平洲岸邊只有一百公尺,無論如何掙扎就是游不上岸。最危險是若遇到退潮,無可抵禦的潮水就會把人從大鵬灣冲到外海。他同班同學有6人成功偷渡到香港,3人失敗後未再嘗試,有一位在泅渡大鵬灣失踪,至今渺無音訊,恐怕當年已經被水流冲到外海之中,成了冤魂。
當年東平洲時常發現冲上岸的偷渡者屍體。在2017年海祭時有兩位在東平洲成功上岸的男子講述了他們的逃港故事,說他們逃港是用生命來作豪賭。拜祭活動的籌備者說:「罹難者與我們同歷凶險,但未能共享自由,是上天對他們不公,讓他們代我等倖存者承受了不幸。」
2018年這次海祭,在鴨洲舉行,參加人數更多,還有海外和中國大陸的朋友來參加,其中有《大逃港》的作者陳秉安。據說2019年後因形勢所迫,已無法租船出海祭奠投奔怒海不幸葬身魚腹的難友,前兩年有心者只好在香港海濱以朋友郊遊的方式非正式地作了一次海祭。
過去是中國大陸人越過深圳河,泅渡大鵬灣,投奔怒海來到香港,但現在輪到香港人為了自由,為了逃脫政治迫害要離開這個曾經的福地遠走他鄉,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有人問香港人為甚麼會懷念英女王,為甚麼會懷念英國殖民時代,如果你了解香港這些過往的歷史,了解無數香港居民來港的千辛萬苦的經歷,再看看今天香港的現實,如果你夠誠實,就會知道答案是甚麼。◇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