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甚麼孩子總是予取予求?如何遠離這個無底洞?家長為此困擾不已。專家提醒,孩子索求無度,問題常出在父母身上。他建議家長先反思:如何看待孩子的索求?當孩子激烈哭鬧,為何就迅速妥協?對此,提供親子教養策略。

「你是把我當成提款機嗎?拜託,提款機也會沒錢,好不好?你不能甚麼東西想要就是要,像個無底洞一樣,永遠滿足不了你。」 

媽媽抱怨歸抱怨,但是澤澤根本不理會她,滿腦子只想到會變身的機器戰士。他的玩具櫃上已經擺了好幾款,媽媽怎麼想都想不通,「怎麼澤澤買玩具就像女人買衣服一樣,衣櫃裏總是少了那一件?」 

「你幹麼每次都來煩我?為甚麼不去煩你爸爸?」 

對於媽媽的抱怨,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對他來說,媽媽真的很好用,無論是自己想要的或需要的,媽媽都會變出來。 

媽媽覺得就像遭受到孩子綁架、勒索。她一直很納悶,為甚麼自己無法對澤澤說「NO」。 

孩子索求無度?  家長「有求必應」是觸媒 

有些學齡前的孩子會這樣要求,「我要就是要!」如果大人在第一時間不配合他,可想見孩子馬上會拉高音調、放大音量、歇斯底里,要讓大人妥協。 

當我們的反應是「明顯受影響」,孩子就會很清楚他這麼做、這麼說,是有效果的。這也是為甚麼有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以強烈的方式讓大人妥協。 

我們真的得提醒自己:為了不讓孩子歇斯底里而選擇不斷地迎合他,這麼做,只會更強化孩子以更負面的方式來予取予求。 

對立反抗最容易改善的時間點,當然是在「學齡前」。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非常高。 

孩子總是「予取予求」? 掌握5策略遠離無底洞 

1.覺察自己的想法 

對於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停下來想想:為甚麼孩子要,我們就給? 

最常見的情形是,很多爸媽表示,「不然能怎麼辦?不給,孩子就是哭、就是鬧,真的被他這種哭鬧給煩死了。反正他要就先給他,再來跟他談條件。」 

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慢慢會發現,大人解決事情,總是想用最快速的方式來敷衍。然而,這種最快速的方式也讓孩子了解到,我們其實是不太堅持,很容易妥協的。 

在這種索求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掌握了大人的習性。這也是為甚麼小孩總是只要一出牌,多少可以贏得一些他想要的。 

我們必須仔細思考這一點。畢竟給不給的選擇權是在我們手上。大人應該是最後做決定的關鍵,願不願意答應,應該操之在己。 

面對孩子的予取予求,不要忘了一件事:最後奉上孩子想要的,還是我們自己,這怨不得別人。 

2.試想:停止孩子哭鬧,「妥協」真是解藥嗎? 

當然,你很懊惱,因為孩子使用非常強勁地哭鬧,才讓你不得不妥協──但真的一定得妥協嗎?當孩子哭鬧,我們是擔心甚麼?煩惱甚麼? 

許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在那當下,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而選擇一個自認最快速的方法處理,但這卻是副作用最強的方式,長久下來,可能會變成「孩子一哭鬧,你就只好給」。 

我們都急於化解眼前的問題,反正先給了再說,先解決當下的困境再說。這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做法:先脫困吧!先把煩惱解決吧!至於後續的事情,等有時間再來處理。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所謂「有時間」再處理,到後來卻發現,孩子逐漸長大,越來越熟悉我們的行為模式……最後,大人將發現眼前這個「怪」越來越強,而我們的親子教養武器裝備卻沒有跟著加值、升等、下載及更新。 

面對眼前這個「怪」,大人最後只能舉起雙手投降。隨著孩子的對立反抗行為愈練愈強勁,爸媽最後只能暫時棄守,任由孩子折騰。 

3.親子共謀折衷方案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其實可以慢慢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也許是你調整一步,我讓一步;你修改一下,我妥協一下……在過程中,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交集。 

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主要是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在甚麼時間、甚麼場合,適合以甚麼樣的方式、語調及怎麼說,來與孩子進行對話。 

4.出招前,釐清孩子「需要」或「想要」 

針對孩子的予取予求,我們要先將孩子的「需要」與「想要」明確地區分出來。 

孩子的「需求」,我們適時提供,這無話可說。但是對於孩子的「想要」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慾望像個無底洞,永遠無法滿足。 

同時,要視孩子的實際狀況給予;而非受制於孩子的情緒勒索與威脅,向他妥協,任意給予。並且針對孩子的想要,要「限時」(多久才給)、「限量」(給多少)。 

5.堅持或妥協 進退拿捏有門道 

以「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為例,時間到了,孩子應該按照約定,把玩具收拾好。可是當我們下達了「把玩具收一收」的指令,孩子卻說:「我還要再玩!」關鍵來了:時間到了,但是孩子表達了他想要繼續玩,這個時候,我們到底要不要有彈性地妥協?還是我們必須堅持指令? 

在堅持與妥協之間,我們得先回過頭來想,孩子這樣的表現是第一次,還是已經好多次了?便很清楚自己是否該很明確地訂出界限,讓孩子實際履行承諾。 

當說好的玩玩具時間到了,孩子不是不能繼續玩,關鍵在必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讓大人同意他繼續玩。 

如果孩子是較心平氣和地禮貌詢問:「我還想繼續玩,可不可以?」或許大人有可能答應。 

但是,若孩子是尖叫、哭鬧、摔東西、破壞,甚至於動手打爸媽,那麼很抱歉,應該有的界限就必須很清楚地劃分出來。 

別讓孩子認為他用這些不適當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目的。當你妥協了一次,接下來,你將發現無止境的噩夢開始了。 

叮嚀:莫陷入孩子「掌控」的行為模式 

面對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抗議,我們大人該如何回應? 

首先,請你先收起自己的強烈情緒。 

對立反抗孩子使用不適當的表達方式,是預期你可能會出現一些激烈的反應。 

「我激起了你的情緒,你的反應是我可以預期的」,這更強化了孩子掌控的動機,認為「我可以掌控你的情緒」。 

別讓孩子的掌控行為,左右你的情緒。

本文摘編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出版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