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柔弱、保守的人,往往會對自己的性格特質感到自卑。有的人還常常被這些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內向的人有一種「感性」的感測能力,只要改變「心靈框架」,就能減少這些情緒,甚至使之轉變為一種個人魅力。 

弱點和優勢 有著一體兩面的關係 

一般都認為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在人生旅途中會很吃虧,但真是如此嗎?你是否有過以下疑問:

口若懸河、舌燦蓮花的人,真的比沉默寡言的人佔便宜嗎? 

強勢的人總是把柔弱的人踩在腳下,所以就隨時佔上風嗎?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開朗,所以就更容易爭取到機會嗎? 

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在許多與人往來的情境下,那些辯才無礙、積極強勢、性格外向的人總是特別光鮮醒目,然而,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乍看之下,這樣的人十分「精明能幹」,不僅演講幽默風趣,攀談閒聊時也無往不利。但世上並不是只有「對話」這種溝通方式。放眼看看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其實也不見得都是這類型的人。 

人生成功與否,的確有很多是根據社會地位的建立或者財富累積的多寡來衡量,但在白手起家的成功者當中,也不乏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也就是說,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往往容易被社會大眾誤以為渾身充滿了「弱點」,但其實許多內向的人反而遠比能言善道、作風強勢且外向的人更有魅力,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研究顯示 內向性格是遺傳 

文靜、柔弱的內向型人士多半從小就是如此。近年來,更有研究認為,這些個性其實是來自於遺傳。 

最早將人的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是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他在1912年出版的《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一書中提出這種論述。 

後來,這套論述又經過許多研究探討。其中,美國的發展心理學家傑洛姆凱根(Jerome Kagan)更證明,性格會有「內向」與「外向」之分,原因在於大腦的遺傳因素。 

凱根以四個月大的嬰兒為對象,對大腦皮質中有情緒中樞之稱的「杏仁核」(Amygdaloid)進行了長期的成長觀察。結果發現,嬰兒時期對些微外部刺激(聲音、振動和光線)所產生的反應強弱,決定了人類在長大後是偏「內向型」或偏「外向型」。 

實驗當中,在嬰兒時期會因些許外部刺激而呈現大哭等強烈反應者,佔整體的兩成;完全不為所動、一派冷靜者佔四成;剩下的四成,則是視當時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分析發現,反應強烈的嬰兒會隨年齡增長而發展成內向型,較無反應的嬰兒則會長成外向型。 

凱根認為人類約有四成是內向型,剩下的則屬於外向型,外向、內向的表現或有程度差異,但這種概略的分類方式是可以成立的。當中又以極度「外向」或極度「內向」的人在團體生活當中會特別引人矚目。 

內向型和外向型 有何不同? 

內向型和外向型的差異,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外向型的人多半能言善道,作風強勢,能藉由與人互動來補充自己的能量。只要處在眾人聚集的地方,他們就會變得活力充沛。因此,當外向型的人置身在無法接受到外界刺激的封閉空間或處於孤立而無法與人接觸的環境裏,他們的活力就會日漸衰退。 

內向型的人正好相反。相較於與人接觸,面對自己的內在更能讓他們充實能量。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最能讓他們感到平靜。因此,長時間待在需要與人有許多互動的地方會讓內向型的人失去活力,渴望找到能夠獨處的環境。因為與人接觸越多,他們就會變得越虛弱。 

不論你是偏哪一種特質,每個人必定都具備其中一種傾向。 

在成就動機上,兩者也有很顯著的差異。人的動機來源可分為外在報酬(外來成就動機)和內在報酬(內發成就動機)。外在報酬是指金錢、名聲、地位、頭銜、讚賞等社會價值觀,內在報酬則是受到興趣、關注、好奇、開心、愉悅等心靈價值觀所牽動。 

外向型的人喜歡引人矚目,因此受外在報酬影響自然較深;反之,內向型的人追求的是心靈滿足,所以內在報酬會比外在報酬更重要。 

內向型的人,會在腦中謹慎地思考許多事。因此,在與人交談時,他們常無法暢所欲言而顯得安靜靦腆。內向型的人不喜與人爭搶,所以幾乎可以不必擔心他們會像外向型的人一樣未經思考就做出不恰當的發言或舉措,引發爭端。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向型的人其實好處多多。 

內向者 有成大事的潛能 

不知道是否因為性格特質使然,文靜而顯得柔弱的內向型人士當中,舉世聞名的成功者輩出。 

發現相對論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4歲前幾乎不會說話,7歲前讀寫都有困難,這些故事早已廣為人知。他當年只對自然界的生成和數學有興趣,在大學裏也只上那些他感興趣的課程。老師認為他是個無心學習的學生,對他沒甚麼好感。後來愛因斯坦想留在大學擔任助教,也慘遭老師拒絕。 

畢業後,他靠家教和打零工餬口,直到好不容易在專利局謀得初階審查技師的工作,才開始積極投入他喜愛的物理學研究。極度內向的愛因斯坦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只有自己的殼裏,因此才得以成就傳世大業,提出了人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發現的相對論。 

再看看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他小學時老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很基本的問題,讓人以為他智力不足,甚至還遭退學,這也是個很有名的故事。 

找出萬有引力法則的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也是個內向型的人物。他在小學時的成績敬陪末座,是個默默熱衷工藝的少年。 

此外,全球還有許多文靜內向的名人。例如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大導演兼製作人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鉅子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任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印度獨立運動中堅持採行非暴力主義的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不勝枚舉。 

他們看似文靜、柔弱,內心卻懷抱著堅強的信念,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卓越,毅力之強堪稱出類拔萃。內向型的人所擁有的如此傑出的特質,是外向型的人所不具備的。 

——摘自《活用心理學,讓安靜內向是才能》方言文化出版社提供◇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