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天氣持續逾2星期,不時有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感到不適,甚至發生意外。有學者建議行山人士做好風險管理,體力不足時應作適當休息後下山,要懂得放棄,不用「搵命搏」。醫生警告在戶外若出現中暑,暈倒後可引致多器官失調,會有危險,單人行山的「獨行俠」應特別小心。

家庭醫生林永和今早在一港台節目表示,近日較多市民因類似中暑或輕微熱衰竭徵狀,到社區診所求醫,例如出現微微發熱、頭暈、頭疼、疲累等症狀,部份人表示曾做戶外活動。

他說,常見的熱病有三種,分別是熱衰竭、熱昏厥、熱痙攣。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透過流汗調節體溫,但流汗會帶走體內的電解質,情況持續會出現口渴、疲倦、頭疼、肌肉疼等症狀,這就是熱衰竭。

林永和續指,如果人體溫度調節機制,如流汗、呼氣等未能應付外界的高溫環境,體溫就會失控上升,如果達到40.5度或以上就會中暑,出現心跳加快、血液循環混亂、呼吸急速、面紅等症狀,如果情況持續,例如暈倒後未有人發覺,甚至會引致多器官衰竭,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或幫助,六至七成人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有人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林永和建議應轉移到氣溫較低的環境,如室內或有庇蔭的地方,補充水分,並用風扇或曬水的方法幫助散熱。市民進行戶外活動如行山時,出很多汗又感到不適,應儘快到陰涼地方休息,如有需要應召喚救生車。單獨行山的「獨行俠」應特別小心。他又說,如果家中無冷氣兼不通風,有時候長者在住所都有機會出現熱衰竭情況。

雷雄德:中年人行山風險較高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在同一節目表示,炎熱天氣下行山要做好風險管理,包括留意個人體能、行山裝備如防曬、通風器材,及應對天氣環境的適應能力。他說,近日在蚺蛇尖、狗牙嶺等地方都有行山人士出現意外,形容這些山「光禿禿」,上山時幾乎沒有地方躲避陽光。他補充,上斜路時人體會釋放大量熱能,加上炎熱環境,出現中暑或熱衰竭的風險較大。

雷雄德表示,行山人士應量力而為,在炎熱天氣下行山應增加休息次數,多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果預視自己體力不足,應在適當休息後下山。他指出,中年人風險較高,因為一些慢性隱疾在能量消耗大時容易被誘發出來,如果前一晚睡得不好或未及時補充水份,都會增加出事機會。

他建議,行山人士出發時應做好路線規劃,如遇不適要懂得放棄,不用「搵命搏」。他又說,炎熱天氣下,游泳都有機會中暑。國際泳聯訂明,一些在公開水域的比賽,如水溫高過31度便要停賽。@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