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香港文化界發生了不少大事。文化本質上就是政治,從中我們可以讀到不少政治訊息。

籌備7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7月3日正式開放。祖國如此關懷香港的文化發展,愛國報章當然全版報道。《大公報》引述受訪者表示,香港故宮不僅是香港的新文化地標,亦是整個大灣區的文化地標。事實上,該館籌備過程一直重視「安全系數」,簽署備忘錄之前沒有進行公眾諮詢,在未有正式招標的情況下直接委託建築嚴迅奇作設計,務必要將「中國元素」安穩地進駐西九。

可惜,一切就緒,「你呃人」唐英年竟見奇功。一句開幕時最好「烏雲滿天」,竟然一語成讖。八號風球沒有吹走國家領導人,但把故宮館的開幕日吹遲一日。

台風亦吹走了兩個文化巨人:科幻小說作家倪匡和導演羅啟銳。

兩人的成就,論者已詳加說明,於此不贅。值得討論的,是政府和左派傳媒對二人去世的處理截然不同。文體局對二人均有發聲明致哀,對羅啟銳的聲明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常任秘書長」名義發出,詳列其成就,共約300字;對倪匡的聲明則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名義發出,字數不足100,當中「喜歡他作品的人仍會懷念他」一句,稍作翻譯,意思便是「並非全香港的人都會懷念他」。

左派傳媒的處理則更「有趣」。7月4日,《大公報》用了四分三版報道羅氏離世,餘下的版面則報道倪匡。《文匯報》用了四分三版報道羅氏離世,餘下版面報道「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逝世」以及「龔嘉欣染疫無大礙,承諾最佳狀態回劇組」;當日報紙沒有倪匡的新聞。

為何要冷處理倪匡?當然不是他的成就不及羅氏,事實上當日《明報》、《星島日報》、《頭條日報》、《晴報》均頭版報道倪匡離世,其重要性無庸置疑。很明顯,作為一日可以寫兩萬字的多產作家,倪匡面對的死後處理與其政治立場有關。他是著名的反共作家,六四屠城時已預言,香港於九七後會出現「慘劇」,香港會變成「大規模難民營,依家香港人人有資格尋求政治庇護,因為每個香港人都支持過反革命暴動」;「政權不會聽人意見,完全當你陰謀,想推翻政權,係反國家勢力」;「這個國家不是百姓的,這個國家是極權統治者的」。其中最多人談及的「金句」,來自其小說《追龍》:「你要摧毀一個城市,你不必摧毀它的建築,只要令這個城市的優點消失。」

要讓故宮在香港落戶,只需要政權一枝指揮棒即可;要產生倪匡這類文化巨人,首先需要對左中右文化均能包容的政治土壤。可惜,這個土壤已經消失:羊村需要重判,張學友不能說「香港加油」。剩下的,是遍及各行各業的「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