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初,上海的疫情已相當嚴峻;但根據官方的報道,重症只有一個。網民自然質疑,一個重症竟然封城,嚴重影響二千五百萬人的生活。當然,市民的意見不會有影響力;地方官員瞭解習近平就抗疫從嚴問責。抗疫不力,烏紗隨時不保;抗疫有功,今秋中共二十大可望晉升。

數月前,媒體上有專家提出調整「動態清零」的意見,建議參考西方國家的經驗;但立即被圍剿。官媒自此統一口徑,「動態清零」成為不可動搖的國策。抗疫是醫學上的專業問題,各國政府均延攬有關專家為顧問,向市民解釋政策措施亦多依賴專家。中國政府也有聘請專家為顧問,但這些專家只能為政府背書,不能容許不同意見公開討論,不容參照外國成功的經驗。抗疫政策典型政治化,關係到最高領導層的威信。

上海直到去年底抗疫成績不錯,地方官就標榜上海精準抗疫;到最近疫情嚴重,被網民嘲弄為精準外溢。中國網民經常遷怒於外地,稍前深圳市民亦怪責香港抗疫不力,禍延深圳。

中國領導人重視抗疫成績,因為要宣傳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特別是它的動員能力。除北韓外,中國黨政機關的動員能力自屬世界首屈一指。4月3日,萬名醫護人員自其它省市抵滬;翌日清晨全上海市開始一日內完成全民核酸檢測。數天後,十多個省市超過3萬名醫護人員到達支援。方艙醫院式的設施迅速完成。

然而在上海市民眼中,這種動員能力並不能為他們帶來滿意的服務。在嚴厲的隔離措施下,一些家庭未能及時得到食物供應。家有病人者非常擔心購藥無門。有病人因缺乏檢測後的陰性證明,以至不能得到醫院的急症服務,因救治延誤而去世。最令市民不滿者,是嬰幼兒如須要隔離,不能得到父母的陪伴。

雖然中國當局封鎖消息,但國際媒體還是掌握情況,紛紛以「人道主義災難」和「民怨沸騰」等字眼來描述上海的情況。中國抗疫的形象嚴重受損。印度經濟學者Amartya Sen 觀察到近代民主國家未有出現過大饑荒,原因是它們的政府會重視國民的權益,不會獨斷獨行,上海的情況就是清楚的反面教材。

像新西蘭這樣的民主國家,數月前疫情嚴峻要封城,但還是容許市民往附近的超市購買食物和日用品,更容許市民在家居5公里範圍內每天作一小時散步。政府明顯感到要照顧市民心理健康的必要,這自然是重視市民權益政府的必要考慮。

再看看上海的情況,隔離多天後,一些市民的心理狀況受到影響。一些情況不算嚴重的會在自己的住所內大叫,引致鄰居的應和。情況嚴重者會和防疫人員打鬥,甚至上街大駡共產黨。政府官員則根本不認為有市民心理健康的問題。

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孫春蘭到上海督師抗疫。4月2日宣示要堅持動態清零; 6日指示要「確保城市核心功能正常運轉,同時兼顧统籌疫情防控與經濟運行」,的確掌握領導藝術,滴水不漏。不過下屬官員實在難以兼顧。

至上周初,上海當局實行三區分級防控。但六成居民仍在封控區,不能離開住所;只有兩成居民列入防範區,能到所在街鎮活動。

有論者認為要觀察一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可從監獄開始。其實要審視一個社會的文明、人權狀況,抗疫的措施安排也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