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潔白纖長的指甲的喜愛,古已有之。

《韓非子》中有個故事,南韓君主韓昭侯,故意握住自己的指甲,謊稱自己丟了一片指甲,焦急地命人尋找。隨從們就悄悄剪下自己的指甲,獻給韓昭侯「交差」。韓昭侯則以此判斷手下人是否忠於自己。

這則關於君臣的寓言故事,從側面反映了古人愛惜指甲的風俗——指甲不能隨意丟棄,更要妥善保管,甚至男子都不例外。更有傳世畫作為證:宋代《聽琴圖》中,身著道袍的宋徽宗,正用尖尖的指甲撫琴弄聲;清代《康熙帝讀書軸》中,康熙帝十指修長,同樣留著白皙的長指甲。

對古代女子來說,指甲的美觀就更為重要了。「十指纖纖玉筍紅」「纖纖軟玉削春蔥」,這些嬌美溫柔的詞句,都是讚美女子的手和指甲的。可知古代女子在指甲上花費的心思,一點不比今天少。

纖纖玉簪為誰留

古人愛惜指甲,如同愛惜身體和頭髮,主要出於儒家「孝」的道德觀念。《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把指甲看作身體的一部份,是父母所賜予的,蘊藏生命之精華,故不能輕易剪斷。這是對孝順父母的一種表現,護甲、蓄甲之風,由此傳續下來。

圖為1699年康熙帝讀書像(45歲)。(公有領域)
圖為1699年康熙帝讀書像(45歲)。(公有領域)

不過,指甲畢竟不像頭髮,頭髮再長都可以用簪釵綰起,但是過長的指甲就要影響人的正常生活了,因而古人也會定期修剪指甲。但是修剪的時間,以及如何處理剪下的指甲,都有一套明確的規範。

《千金要方》載,每到寅日剪手指甲,午日剪腳指甲和燒白髮,此為「吉」。而剪下的指甲,需要放在囊匣等器物中儲存,或者埋入地下。正如《雲笈七箋》載:「凡梳頭髮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爾拋擲。」這主要是為了「敬父母之遺體」,二則古人認為有種叫付鶹的鳥,夜裏會飛入家宅偷取人的指甲和頭髮,損傷其精魂。

古人的喪葬文化講究事死如事生,同樣重視死者的指甲處理。《禮記》要求,國君和大夫去世後,指甲和頭髮,須埋在棺木內四角,士人的埋在坑中。之後各朝代禮儀類典籍,也大多規定「剪須斷爪,盛以小囊,大殮納於棺」。

古代無論男女,大多蓄甲,指尖皆是細長而潔淨的指甲,長約一寸,有的女子甚至長及數寸。比如南朝陳武帝的章皇后容貌俏麗,手指甲有五寸長,紅中透白,每遇到喪事就會有一片指甲折斷,堪稱奇事。《紅樓夢》中最美的丫鬟晴雯,病中尚留著兩根兩三寸長、染得通紅的長指甲,竟讓看診的大夫誤以為是位小姐。

手常常被視作人的「第二張臉」,對於女子來說,一雙白淨纖細的手,不僅代表了她姣好的形貌,更是體現了婦容對整潔儀容的要求。手如柔荑,指若青蔥,是古代女子嚮往的形態美,而整齊而健康的長指甲,視覺上拉長了手指長度,恰是指尖最矚目的風景。

蓄甲是個慢功夫,一般需要花費大半年,才能「養」出一寸左右的指甲長度。這期間,指甲不能斷、不能裂,任何一次磕碰,都有可能讓辛辛苦苦留長的指甲受到損傷而前功盡棄。因而古人尤為珍視長指甲,不惜為它「大做文章」,發明許多方法來保養、裝飾指甲。

鳳仙染就小桃紅

元人有詩曰:「金鳳花開色更鮮,佳人染得指頭丹。彈箏亂落桃花瓣,把酒輕浮玳瑁斑。」描繪了女子用鳳仙花作為原料,染成漂亮的紅指甲。她彈箏的時候,指甲撫弄琴弦,彷彿落英繽紛;她敬酒的時候,指甲映著酒色,似有華光浮動。如同女子總在面頰上點朱飛紅一般,她們也喜歡把保養得瑩潤凝脂的指甲,染上鮮豔的花色。

夏秋之際,鳳仙盛放,古代女子紛紛採摘鳳仙花、葉,製作染甲汁液。圖為盛開的鳳仙花。(Pixabay)
夏秋之際,鳳仙盛放,古代女子紛紛採摘鳳仙花、葉,製作染甲汁液。圖為盛開的鳳仙花。(Pixabay)

當今女子多愛美甲,在指甲上塗抹五顏六色,甚至點綴各種飾品。這種風俗,不獨今人有,古人亦好此道。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貴族婦女就用橡膠、蛋白、白明膠、蜂蠟等材料製成「光漆」,塗在指甲上增添光澤。商周時期,光漆摻入金屬粉末,呈現出象徵貴族身份的金銀色調。

不過,光漆貴重,並非人人都能取得。大約在唐宋時期,來自大自然的鳳仙花一躍成為染甲材料的主角。鳳仙花又名金鳳花、指甲花,因其形態形如飛鳳,頭、翅、足、尾俱全,故得此美名。夏秋之際,鳳仙盛放,古代女子紛紛採摘鳳仙花、葉,製作染甲汁液。

正是「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癸辛雜識》記載了古代染甲液的製作過程和染甲方法:「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附甲上,用片帛纏定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

染甲液製法簡易,只需將鳳仙花葉反覆捶搗,搗碎後以加入少許明礬即可。染甲之前,洗淨指甲,取絲綿裁減成指甲大小的薄片,吸收染甲液後覆蓋在指甲表面,用布條包裹後過夜。如此反覆浸染三五次,就可染出色澤明豔的紅色,數月不會消失。

引領染甲風潮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盛唐的楊貴妃了。《古今事物考》記載:「唐楊貴妃生而手足爪甲紅,謂白鶴精也。宮中效之,此其始也。」美人楊貴妃,指甲天生紅潤,襯得雙手更加白嫩、氣色好,長得君王帶笑看,令宮廷女子羨慕不已。

懷著這份羨慕,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她們自然萌生出染紅指甲的靈感,流傳至後世成為女子必備的妝飾之一。《陔餘叢考》載:「俗以鳳仙花染指,自宋已然⋯⋯」宋代以後,用鳳仙花汁染甲,已經蔚然成風了。

金玉生輝指甲套

日積月累養成的長指甲,不辭辛勞染就的好顏色,古人的指甲,彷彿一件精美而易碎的藝術品。她們想方設法,保護這來之不易的美好,各式各樣的指甲套,就這樣作為手部飾品應運而生。

圖為清代的銀鎏金累絲嵌珠石指甲套。(公有領域)
圖為清代的銀鎏金累絲嵌珠石指甲套。(公有領域)

最早的指甲套叫「護指」,又名金驅。護指多以金屬材質打造成指甲形狀,表面幾乎不加裝飾,突出其實用性。古人使用護指的歷史悠久,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來看,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吉林一座漢墓出土的一對金護指,整體按照指甲形狀剪切,才捲曲成型,恰好覆蓋整個指甲;底部延伸出一長條,螺旋式圍城環狀,可以調節粗細,可靈活套於指尖。

隨著首飾工藝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美甲的熱衷,護指製作越來越精美、奢華。它也不再是簡單的護具,而真正具有美化手指的意義。古代的指甲套,在清代大放異彩,成為獨具時代特點的裝飾品。

清代指甲套,造型猶如一根細長而彎曲的手指,自底部向上逐漸收攏成尖,不僅能護甲,還能顯得手指更加纖長,精緻中透露出幾分貴族的威嚴。其製作材料更為豐富,除金銀外,還有玉石、玳瑁、琺瑯等,通過錘揲、焊接、累絲、鑲嵌等工藝,在指甲套的表面製作各種吉祥紋樣,點綴寶石、點翠等各色飾件,盡顯奢華絢麗之風采。

指甲套可以戴於多個手指上,可對稱也可隨意。《清稗類鈔》載:「金指甲,婦女施之於指以為飾⋯⋯自大指外,皆有之。」不過大量傳世畫像或者老照片中,清代女子大多戴在無名指和小拇指上,形式較為自由。

如同其它首飾或者妝飾的流行,指甲套也是從清代宮廷興起,自上而下成為貴族女子喜愛的配飾。有記載的佩戴指甲套的第一人,是清代中期的孝全成皇后,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婆婆。不過真正將指甲套「發揚光大」的,卻是慈禧本人。

她的御前女官德齡在《清宮禁二年記》中,描述慈禧太后手上各式各樣的指甲套:「(太后)第三指及五指上有戒指數事,均玉製者。右手罩以金護指,長約三寸。左手兩指,罩以玉護指,長短與右手同。」

繁麗精工的傳世指甲套,自然還要看清宮藏品。比如一副銀鎏金累絲嵌珠石指甲套,整體高9厘米,底部外徑1.4厘米,通體鎏金,以累絲工藝,製成連貫的鏤空小型古錢幣紋樣,正面是壽字紋和蝙蝠紋樣,並鑲嵌紅寶石、珍珠各一顆,整體造型輕巧靈秀,寄託富貴吉祥的美好寓意。

圖為清代的點翠嵌寶石緝米珠鏤空指甲套。(公有領域)
圖為清代的點翠嵌寶石緝米珠鏤空指甲套。(公有領域)

還有一副更為華麗多彩的點翠嵌寶石指甲套,整體成弓形,長11厘米、口徑1.4厘米,表面是大氣的連枝茶花紋樣鏤空紋樣,花瓣以緝珠法串製、妝點,花心處鑲嵌紅碧璽,葉片嵌飾翡翠,枝幹施以點翠,正面的邊緣還有一圈陰線飾的迴紋,精雕細琢,又不失王室尊貴氣象。

美麗的指甲套,還有古人蓄甲、美甲的閒情逸致,都隨著一個朝代的消逝而塵封於過往。但那些遙遠而華美的風尚,保留了傳統首飾的技藝和古代的審美理念,成為今人和歷史對話的一道橋樑。

點閱【古代首飾】系列文章。#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