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灣仔畫當年》用圖文講述中西合璧的灣仔故事後,速寫畫家彭啤與新亞研究所柴宇瀚博士再次攜手出版《深水埗畫當年》。兩位作者今次來到位於九龍腹地的深水埗,深入探索這個充滿著新舊交替色彩的區域,梳理當區的歷史脈絡,呈現當地人文的一面,從客家人遷徙的歷史到大陸人逃港的經歷,見證著幾代華人的「流亡史」,再透過一棟棟區內的建築背後的故事,講述當中的人情世故和新舊交替中的變遷。
談及「深水埗」這一地名,柴博士提到,地名在200年前就已經存在,但要講這個地區的歷史,恐怕得再加個「0」,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50年代政府在夷平深水埗李鄭屋村的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考古發現建於東漢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東漢至清朝期間,這一帶都是客家族群的聚居地,現在我們熟悉的屋邨名,例如『李屋、鄭屋、蘇屋』都是以前的舊村名。李屋村、鄭屋村、蘇屋村,我們連成一條歷史線去看,就會對整個深水埗區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楚。」為了給讀者更直觀的了解,近日灣仔天地圖書舉行為期兩個月的《深水埗畫當年》圖片展,即日起至5月1日展出多幅深水埗實景照片與速寫繪畫對比,與大家回味當年。
從深水埗的居民看華人「流亡史」
在《深水埗畫當年》的開篇第一章,柴博士就以「深水埗流亡錄」作引子,他相信:「17世紀初清初『遷界』政策後,客家人大量移入深水埗至長沙灣一帶,形成了好多客家村落。這已經是其中一段『流亡史』。」嘉慶己卯年(1819)的《新安縣志》資料指出,深水莆(又名深水埔、深水埗)隸屬新安縣官富司的管轄,清代康熙「遷界」後,大批客家人從粵北南下,在深水埗落地生根,建立了眾多姓氏的客家村落,村民主要以務農、捕魚、航運維生,因為人口日益增長,商業發展,形成了市集的雛形。
到了香港開埠後,深水埗區是當時的「新九龍」其中一個人口聚居區,1920年起,港英政府發展工業,加上海外華僑的投資,當地發展為本港一個主要的工業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支撐。柴博士認為,印證另一段華人的「流亡史」是在40、50年代:「在國共內戰的後期,有好多人從大陸走難來香港,都來到深水埗落腳,再慢慢考慮未來的去向,在香港怎樣謀生,所以在深水埗都可以顯示到這種『流亡』的足跡。」當時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難民在市區山邊覓得位置搭建臨時木屋暫住,這就是「木屋區」的由來。彭啤補充:「其實大家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最主要都是由衣、食、住、行開始發展,會開一些商店,都圍繞著人們的生活痕跡,從這個方面來看,深水埗其實好有層次,有好豐富的歷史資料。」
歷史建築雲集深水埗區 新舊交替間珍惜昔日年華
追溯深水埗的歷史風貌,柴博士和彭啤都認為,從古到今這裏都是人流興旺的地段,從商業到文化,此地臥虎藏龍,區內的唐樓、工廈、屋邨、校舍、醫院⋯⋯每一座建築都隱藏著一段故事。
《深水埗畫當年》將區內的一棟棟建築以歷史時期劃分,從而繪畫出整個深水埗區的文化圖景。柴博士舉例,新九龍時期是深水埗發展的重要階段,30年代嘉頓中心落成,當時是區內最高的建築物,並創下一個歷史時期的麵包生產紀錄,嘉頓中心後方的喃嘸山亦被稱為「嘉頓山」。於1924年啟用的深水埗碼頭提供來往中環的渡輪服務,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深水埗日益繁榮。知名學者錢穆、唐君毅創立的新亞書院,50年代開設在深水埗桂林街,造就了一代學術界的泰斗。區內重要的歷史事件是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造成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因而政府建成了七層樓高的徙置大廈安置災民,也就是第一代公屋美荷樓,從而啟動了本港的公共屋邨歷史。
深水埗對於人們的印象總是人聲鼎沸,柴博士特別在書中的第四章介紹了深水埗的特色街道。海壇街的二手電器買賣、鴨寮街的排檔、福華街的黃金商場、成衣製造的一站式服務⋯⋯在經濟騰飛的七、八十年代,這裏是只要願意勞動就能創造價值的地方,深水埗成為小販聚集點,在70年代中期,市政局開始在全港各處設立「小販認可區」,鴨寮街、桂林街、順寧道、元州街、福華街等等都在其中,一直延續至今。近些年城市發展,深水埗的舊樓面臨清拆,也有一些產業鏈斷層、老店式微,文青咖啡店進駐,在新舊交替間,亦吸引了一批文化愛好者、保育團體、速寫畫家,用各自的方式去記錄這個地區的點點滴滴。
在彭啤的畫筆下,深水埗巴域街和海壇街是他印象頗深的地方,有的風景在他這幾年的繪畫中已經日益消逝:「我記得巴域街以前就有一棵好大的石牆樹,是位於唐樓中間的,石牆樹大得好像石牆森林,過去我曾經和畫友上天台作畫,現在這裏已經變成了地盤了。還有海壇街曾經都是住宅比較多的範圍,現在已經在重建了,起了一些新樓,過去的痕跡都消失了。」彭啤在深入舊區進行城市速寫的過程中,最為享受的過程就是與街坊談天,了解他們過去的經歷和在區內居住的故事:「街坊都會分享好多小知識給我聽,尤其是這一區的街坊獨有的人情味。」
*********
走訪深水埗舊區,柴博士感觸最深的就是一切要「抓緊時間」,他記得2018年他最初萌生寫書念頭的時候,恰好遇上山竹襲港,他路過嘉頓中心,看到風吹甩了半邊昔日招牌,他趕緊拿出相機拍下這一幕:「這些自然災害啊、市區重建啊,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及時記錄,才能夠找得回舊有的足跡。」
彭啤相信,唯有親身到訪體驗,現場作畫才能夠感受到地區的特色。他也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朋友,可以親身到訪書中提到的深水埗建築和街道,和當地人溝通,方能感受到當中的氣氛。雖說如今疫情仍未散去,深水埗失去了昔日的繁忙,他盼望生活早日恢復正常,大家能夠重返崗位繼續努力,在當下唯有透過圖片展,一睹深水埗昔日的熱鬧景象。◇
《深水埗畫當年》圖片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5月1日
地址:香港灣仔莊士敦道30號地庫天地圖書(側門樓梯位)
書店營業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