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就業難題,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與去年相同;但是,即使從官方表述來看,也會發現今年的就業難度遠大於去年。

經濟走勢積弱不振 勢難實現「比較充份就業」

當局評估今年經濟形勢嚴峻,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故將GDP增速從去年的「6%以上」降至「5.5%左右」。「5.5%左右」其實也是個底氣不足的政治口號,並不是中國經濟真能達到的目標。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5日修訂的世界經濟預測,認為中國2022年增長率為4.8%,下調了0.8個百分點。這比2021年的8.1%大幅減速。

大家知道,2020年中國經濟遭疫情重創,這麼低的基數,中共2021年的GDP增速目標也僅是「6%以上」,說明當局不是不知悉中國經濟存在重症;而2022年中國經濟的國內國際處境比2021年艱難得多(比如俄烏戰爭的重大衝擊),卻還硬要「5.5%左右」,是有其有迫不得已的苦衷:確保「二十大」勝利召開、圓滿結束。當然,在政治任務面前經濟常識靠後擺,是中共一貫做法。

經濟走勢不振,就業率就難看了。經濟學中有個奧肯定律(Okun』s Law),這是一個從數據總結出的經驗規律,大意是說:失業率與GDP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即高增長率使失業率降低,低增長率則會提高失業率。這在西方國家獲得了較好的驗證。雖在中國出現了嚴重偏離(學術界認為,嚴重偏離的一大主因是中共官方統計失業率失真,沒有包括近3億農民工群體),但奧肯定律的涵義——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在動態意義上主要決定於經濟增長,這在中國仍是適用的。2022中國經濟衰蔽,這就決定了就業環境的惡劣,「比較充份就業」說說而已。

這裏有必要揭露一個謊言。這些年中共一再聲稱每年新增就業超一千數百萬人,也有論者稱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結於近年來經濟轉型過程中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勞動統計年鑑數據顯示,製造業就業人口自2013年起持續下降,5年間減少超過1000萬人)。其實,「就業始終保持穩定」的假象,是用農民工(隱性)失業的血淚凝結成的,因為他們被迫回鄉務農被認為是就業,不納入失業統計。有農民工這個大蓄水池,中共的數據永遠是「好看」的。何況中共操控數據和造假早就臭名昭著了。

中國「就業難」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本文要指出一點,中國的就業難並不是因為人多。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長期認為勞動力太多、無限供給,因此造成了就業的巨大壓力,中共藉此搞「強制一胎化」計劃生育。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當今,中國的人口總量和結構已發生歷史性變化,從1992年的「低增長率」轉變為2021年的「零增長」(當年末 141,260萬人,淨增長僅48萬人),2022年以後可能進入「負增長」;同時,生育率極低化,加劇老齡化。入口結構的日益畸形,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再具體到勞動人口:(一)勞動力供給將持續減少。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2002年首次出現下降。15至59歲人口,2012年為93,727萬,比2011年減少345萬,進入負增長的歷史拐點;2020年更降至8.8億人。(二)勞動參與率(有就業意願的人口佔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降低。國家統計局並未正式公布全國的勞動參與率數據, 可從匯總數據推算, 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參與率呈現出上升趨勢;但研究發現,2010 年以來中國的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持續下降。

在以上兩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勞動力已從「過剩」轉向「短缺」。2019年經濟學人智庫發表預測稱,203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將較2018年減少7,000萬,這將限制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過去數十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將急速消散。又有論者指,勞動供給缺口預計到2025年擴大到600萬人左右,到2035年將擴大到2000萬人左右。

既然勞動力已經「短缺」,為甚麼中國還就業難呢?問題出在勞動力供給的結構問題上,也就是說勞動力所能提供的勞動與工作所需的勞動之間的不匹配,因此「缺工作」和「缺人」並存。

例如,2月22日,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1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反映出製造業缺工狀況持續,智能製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從100個職業分布看,有43個屬於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排行發布以來,製造業類職業佔比一直較高。此前,其預測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就業結構性矛盾中共長期不去解決 現已積重難返

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中國長期存在,但中共就是不作為;而且,近幾十年經濟的畸形發展和扭曲性的教育政策,使這個問題越演越烈。以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為例。

先說農民工。早在本世紀初,中國沿海地區就開始出現民工荒,甚至一些普通中等城市、小城市,也都出現了勞動力不足。這顯示(一)總量問題不是中國就業的主要矛盾,(二)大量的「血汗工廠」使勞動者一方面工資無法合理增長,另一方面無法發展勞動技能,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醞釀、發展,這意味著中共大大浪費了勞動力供給充足的「人口紅利期」。當前,農民工大齡化問題愈顯突出。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08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4歲,2020年上升至41.4歲,高於2020年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38.8歲),2020年16-30歲農民工數量僅佔22.7%。2021年末全國農民工規模達到29251萬人,40歲以上佔比過半,50歲以上佔比達到26.4%,這部份人(約1.5億)已很難通過職業培訓來轉型、勝任傳統產業的工作要求,再就業挑戰極大。

再看大學畢業生。這幾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轉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15%~50%),2019年開始普及化(毛入學率大於50%,「十四五」期間計劃提高到60%)。應屆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2022年首次過千萬(為1,076萬,增量167萬,遠遠超過2021年35萬人增量和該指標值此前十年約30萬人的均值)。但是,中國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匹配,教育鏈—人才鏈—工作崗位鏈失衡, 早就出現了「畢業即失業」、「大學生就業難」、「白領失業」等等現象。2020年12月,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0-2021)》顯示,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與工作崗位的匹配率為39.70%,過度教育的發生率為24.40%,教育不足發生率為35.90%,錯配程度突出。相對而言,美國等發達國家教育錯配率平均在10%以下。

結語

當前,中國就業壓力與部份行業、地區招工難同時存在。這種「結構性錯配」,絕不只是產業升級趨勢下高技術勞動力相對匱乏造成的「技能錯配」問題,也不只是青年勞動力不滿工廠「長時間、單調勞動」模式的「期待錯配」問題,而是中國經濟轉型、教育轉型和社會轉型問題,以及這三者的耦合、共振問題。恰恰,中共在這些方面口惠而實不至,貽誤時機,致使問題積重難返。2022年將很難過,但這還只是開始。#

(大紀元首發)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