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蔡宗衡的團隊,研發了一款不含類固醇或生物製劑的新型金納米顆粒,自身能夠抑制引發表皮過度增生和炎症的基因,有效治療銀屑病。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出現紅斑、鱗狀丘疹和斑塊,全球有超過1.25億人(約2%至3%人口)飽受困擾。

目前銀屑病目前仍無法根治,現有治療方法亦有不同副作用。例如全身性使用免疫抑制劑,有機會引起肝腎毒性;局部應用類固醇和維生素D類似物,或會刺激皮膚及令其萎縮;紫外線光照療法可能導致皮膚癌;而新興的生物製劑不但價格昂貴,亦會提高感染的風險。

科學界過往致力研發能裝載類固醇或生物製劑等治療藥物的納米顆粒,以增強藥物在皮膚的遞送和降低藥物的毒性,但藥物未必能夠進入皮膚細胞,並於皮膚積累,以持久發揮藥效。

蔡宗衡教授的團隊設計的新型金納米顆粒,以一個直徑3納米的金納米顆粒為內核,外殼是一層以十八烷基鏈修飾的聚乙二醇,顆粒總直徑小於15納米。聚乙二醇外殼可防止金納米內核被汗水誘導後變大而無法穿過表皮,同時十八烷基鏈可促進金納米內核進入表皮內的角質形成細胞。

團隊將新型金納米顆粒與生理鹽水混合,以紗布沾上後,局部應用於患有銀屑病的小鼠皮膚上,結果顆粒順利穿過因銀屑病增厚的角質層斑塊,進入表皮內的角質形成細胞,解決了將藥物局部遞送到皮膚細胞的技術瓶頸。

過往研究證實,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通路,對銀屑病的病發起重要作用。實驗結果顯示,在銀屑病形成過程中,如在小鼠身上塗抹這款新型金納米顆粒, 可預防銀屑病和抑制IL-17 相關的信號通路及基因。如在患有銀屑病的小鼠疾病模型應用這款納米顆粒,皮膚狀況明顯改善,斑塊減少,治療效果與塗抹含標準類固醇和維生素D類似物相若,亦沒有出現使用這兩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如嚴重脫髮和皺紋增生等。

研究首次揭示了金納米顆粒不需裝載類固醇或生物製劑,已能有效治療銀屑病。另外,新型金納米顆粒不會長期在主要內臟中積聚,也不會引起皮膚或全身毒性。

蔡宗衡表示,希望與中大醫學院繼續合作,日後進行臨床測試,驗證這款新型納米顆粒在人體的安全性和療效,為銀屑病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新治療方法。 另外,實驗顯示這款納米顆粒可下調多種與皮膚炎症相關的基因,「我們會探索它在治療其它皮膚疾病的潛力,例如發病率更高的濕疹」。◇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