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療機構大腸鏡統計數據發現,大腸癌患者越趨年輕化,且逾7成人腸道有瘜肉,易演變成大腸癌。專家指出,瘜肉易變成大腸癌,因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做法,是及早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同時建議大腸癌篩查計劃擴至45歲。

香港大腸癌死亡率高 患者年齡越趨年輕

據香港醫管局統計,2019年大腸癌的新增個案共5,556宗,佔全年新增癌癥個案的15.8%,佔全年癌癥死亡個案的14.6%,是全港第2位致命的癌癥。

根據醫療機構香港專科於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大腸鏡統計數據顯示,分析合共16,604份腸鏡報告結果,癌癥發現個案為421宗 (2.5%),男性患大腸癌的比例比女性高出兩成,55歲以下的大腸癌者佔16%,統計期間該中心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僅22歲,分析指年輕化原因或與肥胖相關。

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指,美國癌癥協會、美國預防服務專家組、澳洲大腸癌協會,均呼籲將大腸癌篩查年齡由50歲降至45歲,建議因應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癌篩查計劃年齡應降至45歲。

大腸內窺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最佳方法

大腸癌是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常見徴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變稀或便秘;剛大便後還有便急的感覺,但不能排出大便;腹部不適(胃氣痛、飽脹或胃抽筋的感覺);體重無故地下降。但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多數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慢慢演變為癌癥。

據上述機構的大腸鏡統計數據顯示,78.1%病人腸道內存在最少1粒瘜肉,58.1%病人被發現有腺瘤瘜肉,其中近一成半病人腸道內發現4粒或以上腺瘤瘜肉,12%的腺瘤瘜肉達6mm以上。

劉卓靈表示,大腸鏡檢查是在無痛及無知覺狀態下進行,醫生利用可屈曲的內窺鏡,由肛門進入大腸,觀察有否發炎、瘜肉或腫瘤等疾病。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會即時利用內鏡儀器切除,並即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因此預防大腸癌的最佳做法是,及早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及早發現並切除具變癌風險的瘜肉。

大腸鏡與痔瘡手術可同時進行

劉卓靈指,可以同時為病人進行大腸鏡和痔瘡手術,可減少病人手術前的清腸準備次數,減少麻醉次數 (一次麻醉完成兩項手術),並且毋須分開2次禁食及空腹等術前準備。

若患者因不明原因便血,醫生會建議同時進行大腸鏡及痔瘡手術。他解釋血便可分為兩種:黑色血便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上消化道,反映有輕微腸胃出血、胃潰瘍等疾病,而服用鐵劑、鉍鹽制酸劑、阿斯匹靈等亦有機會產生黑便;紅色血便出血位置很大機會在下消化道,發病部位距離肛門越遠,顔色普遍會越暗,鮮紅色、衛生紙上有較多血跡通常與痔瘡有關,暗紅色可能與小腸後端與大腸的疾病有關。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已於2020年全面推展至資助50至75歲無徵狀的香港市民,計劃不設限額,以每兩年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截至2019年9月27日,已有超過166,000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在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1,900人(66.7%)確診大腸腺瘤。@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